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大仓如何实现城市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 00:32  中国经济周刊

  ——访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玉忠  崔晓林/黑龙江报道

  神秘,荒凉,奔放,甚至有些粗野。提起北大荒,也许人们的脑海里便会闪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画面——大风刮过荒凉的原野;金戈铁马的兵荒战乱;狂放火辣的关东性格……

  北大荒曾经荒凉,但从不贫瘠。这片“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肥沃土地,在全世界都为粮食而犯愁的年代,成为中国人的救命饭碗。从1947年开始,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役就已经打响,数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历经60多年的不懈努力,彻底改变了北大荒的面貌。如今,作为黑龙江垦区的核心“领地”,北大荒已变成了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被誉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如今,在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亦工亦农”、“亦城以乡”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黑龙江垦区的104个农牧场,正在发生着从“乡”到“城”、从“形”到“质”的深刻变化。5月18日,黑龙江垦区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就“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

  垦区农业劳均生产粮

  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一直有人认为,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国家队”,是中国粮食问题的“关键先生”,您对此怎么看?

  隋凤富: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随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在财经工作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要在北满创办“粮食工厂”,主要任务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于是,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来到北大荒,创建了第一批公营机械农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亲帅10万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拉开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之后又有14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相继从祖国四面八方,汇入垦荒洪流,拉开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62个年头。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由多行业组成的经济社会系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国有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在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北大荒集团总公司列第96位。它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区域性三位一体的特点,既有部门经济特征、又有区域经济特征,并兼有国有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两重性的特殊社会经济区域特征。

  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60多年来,每当国家粮食出现短缺的时候,垦区都发挥了作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直属大粮仓作用。

  2008年,垦区粮食总产量达284.1亿斤,商品粮达260亿斤。垦区目前农业劳均生产粮食达35.4吨,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8吨的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82%,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周刊》:除了天然的地域条件,如“土地肥沃”、“耕地面积大”等优势,黑龙江农垦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上,还有哪些特点?

  隋凤富: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最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说,有如下特征:一是亦工亦农,以工业经营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垦区把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应用于农业,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与科学化。二是亦农亦工,以农业产业化方式推进农区工业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垦区又适时发展了工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亦城亦乡,以城市文明推进农场城镇化。四是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作为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垦区创造了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以农垦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中国经济周刊》:黑龙江农垦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哪里?

  隋凤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依赖一个客观的物质前提,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必须借助于农业的高度发展,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是关键。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在商品经济中的贡献率,必须使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机器的应用、化肥的使用、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及发展速度逐渐与工业趋同。

  《中国经济周刊》:在向城乡一体化迈进过程中,垦区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隋凤富: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必须借助于工业对农业的引领、促进和支撑,把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尽快应用于农业和农区工业的发展。垦区经过60余年的开发建设,农垦工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新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垦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增至8家,还有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26家垦区级重点龙头企业,精心构筑了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垦区食品工业骨干区。围绕“十大”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十四”家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到2012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600亿斤,拉动农村种植4000万亩;拉动农村养殖猪牛285万头。把九三集团、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把北大荒肉业、北大荒薯业、北大荒丰缘麦业、北大荒药业等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把北大荒牛业、新棉米业等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中型企业;把其余8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通过农垦工业化,带动垦区和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传播工业文明,促进农工与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市场供应,从而带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新型农场的城镇化“蜕变”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实现垦区城镇化?

  隋凤富: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与平台。垦区有113个农牧场、100多个现代化小城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龙江大地74个县(市、区)中,与地方的县乡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是黑龙江省的一大特点,也是黑龙江省的一大优势。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指出的,“我看垦区有那么多小城镇分布在全省各地,省委省政府要研究好如何以农垦城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问题”。因此,要以农场城镇化来带动全省农村城镇化,以农场城镇化的成果来吸引、凝聚周边农民进入城镇,共享农场城镇的城市文明。

  垦区要按照规划布局合理、城镇规模适度、载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北方园林特色、能够集聚产业要素、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要求,集中打造5个十万人口以上农垦中心城市,50个万人以上的重点城镇,50个五千人以上的一般城镇,500个千人以上的管理区,增强农垦城镇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功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坚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原则,通过深入开展局市、场县合作共建,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共建领域,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共享,形成农垦带动地方、地方支持农垦、垦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