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很多领域中是过时的,这会导致企业耗能过多,危害环境,经济效率不高。中国要为自己和其他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应注重调整产业结构
•不仅仅要让德国的大企业到中国来投资,更重要的是,让德国的中小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和寻找机会,中小企业也是德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产品质量都非常的好,我们希望帮助他们更容易的进入中国市场
•现在德中的关系非常好,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些时候不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在知识产权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市场应该更加有透明度,在招标的时候也应该对德国和中国的公司一视同仁
□记者 吴丽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施明贤在德国外交部任职长达31个年头,又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同样的岁月风雨。2007年8月,他来到中国担任德国驻华大使。“坦率地说,来中国做大使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与中国颇有些缘分的施明贤对《商务周刊》解释说,“我对中国的多样性很感兴趣,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差别都很大。”
正像施明贤对于中国的好奇一样,中德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两国人民对彼此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建交37年来,中德变成了真正的合作伙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双方的关系还有很大的改善和加强的空间。”施明贤说。
这也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广袤的国家,施明贤可以到处旅行领略,他称自己喜欢中国人的开朗、漂亮的风景,以及深厚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他的结论是:“你们在很多方面进入了21世纪,但很多方面还在19世纪。”
“气候变化问题是
默克尔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商务周刊》:目前,致力于中德两国交流、为期3年的大型系列活动“德中同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您希望借此活动取得怎样的效果?
施明贤:“德中同行”系列活动是中德两国共同举办的,以“行进中的城市”为主题。我们有意识地把“德中同行”系列活动和我们举办的文化方面的传统活动区分开,“德中同行”活动具有多样性,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我们都有涉及。这当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同行”二字,就是我们一起行动。因此,整个“德中同行”活动不管到达哪一站,我们都会根据各个城市的不同情况而制定计划方针。
“德中同行”将不仅仅局限于展示德国,因为我们不想把它办成一次博览会,它应该能为两国人民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讨论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建筑方面,中国主张能效,主张工业化发展和生态的平衡,这个我们就可以合作。我们也更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让两国青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并且让他们认识到,通过共同的合作,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三年的活动期间,我希望这个活动能够覆盖整个中国,能让中国更加了解德国人的生活。
《商务周刊》:从任职德国驻华大使以来,您一直力推两国青年的交流。
施明贤:我的确很重视这一块。在国与国之间,青年人的交流非常重要。所以“德中同行”活动中,我们也把重点放在教育方面,每一站我们都会去寻找一所学校进行合作。德国在教育方面有一个很好的体系和制度,我认为这可以给中国一些借鉴的东西。德中教育领域的合作涵盖了小学、中学、大学和职业技术培训,目前两国已有450个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约有3万名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同时也有几千名德国学生来中国留学。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德国医生开始专门学习中医,并且用中医疗法来治病,未来中医在德国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商务周刊》:您的前任史丹泽博士说过,气候变化问题有可能成为中国和德国两国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您认为呢?
施明贤:合作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气候变化,大家都知道这是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能否合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在这个方面,我们两国政府已经有了很具体的合作项目。气候变化问题是默克尔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认为,气候变化在本世纪对于全球各国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过,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一个快速的国际性的解决办法。温总理访问德国时,跟我们签订了一个气候合作方面的备忘录。首先,双方要组建一个工作组,更多交流两方的信息。我们也在考虑工作组着重在能效等方面开展工作。德国环保部长去年访华了,今年还准备再次访问中国,他将参加“德中同行”活动在沈阳的下一站,主要探讨和中国在工业化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商务周刊》:对中国来说,为了获得一种可持续的增长,能源效率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德国在有效利用能源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现代化技术。在您看来,如何能促进德国企业在提高能效和降低环境影响领域为中国伙伴提供更多的技术和知识?
施明贤: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很多领域中是过时的,这会导致企业耗能过多,危害环境,经济效率不高。中国要为自己和其他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就应注重调整产业结构。中国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的11%,其中的45%用在运输、建筑、取暖方面。因此如果中国准备进一步完善可持续的经济政策,只能在节能改造方面取得更大成功。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先进技术。
德国企业在环保技术方面居全世界领先地位,能够保障提供给客户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我认为,德中两国企业间在环保技术方面应该进行密切交流。例如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对两国企业来说这个话题今后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未来市场。
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不要强迫德国公司把一些技术留在中国,除非这个技术是自愿转让的,而且这个技术能够得到保护。我知道,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贵国人大出台了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但落实还需要加强。假如一家德国企业来到中国,看到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损害,应该有机会在中国进行起诉。这些问题解决了,就没有任何问题能够阻挠中德企业的合作了。
“没有任何德国官方的力量
去帮助企业做危机公关”
《商务周刊》:中国启动了四万亿刺激内需计划,这给了很多跨国公司争夺订单的机会。德国一些著名企业都会参与其中。德国政府在帮助国内企业在中国获取政府订单上将采取哪些支持措施?
施明贤:德国可以按照已经跟中国签订的一些合作框架协议来帮助本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但同时企业更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中国的投资机会。作为大使,我代表德国在中国,也有责任去推动这项工作。
我经常说,不仅仅要让德国的大企业到中国来投资,更重要的是,让德国的中小企业到中国来发展和寻找机会。中小企业是德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主张对他们给以公平的待遇。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500家德国公司在中国,有些已经有150年的历史。此外,德国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有兴趣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产品质量都非常好。我们希望帮助他们更容易的进入这个市场。这也要求德国商会加大发挥他们的作用。
《商务周刊》: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暴露出他们过度依赖政府外交去帮助自己的商业成功,德国是否将加大通过政治外交的力量来帮助本国企业在中国获取机会?
施明贤:很多行业的贸易和投资,确实是靠政府方面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政治家的任务,就是让企业获得公平的竞争待遇。
《商务周刊》:对于德国的公司在国外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管理层发生腐败和海外贿赂,需要危机公关时,德国政府是否有帮助他们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施明贤:不可能的,这是完全靠企业自身去处理的,没有任何德国官方的力量去帮助企业做危机公关。我们在中国的很多跨国公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制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德国是一个法治完善的国家,只要政府发现了类似的商业贿赂案,政府绝不会去掩饰,而会去揭露。
《商务周刊》:很多跨国公司在本国都很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但在投资国却往往被爆出血汗工厂和不注重员工福利的现象。您对此怎么看?
施明贤:我们在德国,都很强调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利润,德国企业在自己的国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很多年了,我们也要求他们到海外投资坚持同样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德国企业来中国,在中国发展业务,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上,我认为是起到榜样作用的。
“德中关系非常好,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好”
《商务周刊》:在施罗德任德国总理期间,中德关系非常紧密,但是最近似乎出现了倒退。在现任政府眼中,对华关系在其总体外交政策中占有一个怎样的位置?默克尔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思路是否有改变?
施明贤:我认为,现在德中的关系非常好,可以说是从未有过的好。我想强调一点,过去30年里,我们对华政策从没有发生改变,这中间也包括我们一直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所有的前任领导都是坚持这一原则的。2008年,德中两国也再次强调了这点。中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德国联邦政府非常重视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过去1年半时间里,两国领导最少有过5次会晤。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些时候不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比如在人权、经济合作方面。举个例子,在保护知识产权上,我认为中国的市场应该更加有透明度;在招标时也应该对德国和中国的公司一视同仁。这种分歧是很正常的。我们现在和中国的双边合作越来越多,摩擦自然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和美国也会有很多分歧的时候。
德中关系在建交37周年以来一直建立在广泛合作和稳定的基础上,现在双方则需要一起探讨,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商务周刊》: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德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会有哪些变化?
施明贤:在这次全球危机下,我们可以靠深化我们的双边关系来应对。我们看到了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和世界经济的特点,那就是透明和开放,而不是保护主义。默克尔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在反对贸易保护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而且都认为不要出台一些短期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还同时认为要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当前的危机是金融市场产生的,双方总理在预防金融再次出现不稳定上是有共识的。
要渡过难关,就需要依靠市场的开放和透明,去制定大家都遵守的规则。在取得对这些重大话题认知的一致后,两国领导人都赴伦敦参加了G20峰会,峰会的结果我认为是两国领导人所乐见的。温总理今年访问德国之后,就有一个中国的采购团到德国购买产品和设备,也有中国的投资者代表团到了德国。德国的很多企业也表示对中国投资很有兴趣,想参加中国经济振兴项目的招标,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希望能获得合作的机会。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同样贵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一再表示对我们企业的欢迎。我深信,尽管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德两国,但总体上会促进我们双方的联系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