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公司的设计指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 22:49  《第一财经周刊》

  工业设计不是艺术,是生意。周佚的公司就是要通过设计让大公司的产品大出风头。

  文|CBN记者 杨樱

  5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在考虑一项合作,一旦细节确定,4位麻省师生将在上海静安区一幢红色小楼里展开为期两周的调研。这里是上海指南工业设计有限公司(s.point design)的办公楼,他们的课题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近来思考的问题是一致的:如何在中国建立合理的工业设计的商业模式。

  这家一般人并不熟悉的公司,是中国最出色的本土设计公司之一,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周佚曾接受《商业周刊》和知名设计杂志Wallpaper的采访,这吸引了正着手调研全球中小型企业案例的麻省理工的目光,他们想知道指南设计商业模式的利弊所在。指南设计曾有70%收入来源于英特尔这样的大公司,现在的份额则是50%。“这些公司更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更容易沟通一些。”周佚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所以当九阳最初与周佚谈起生意的时候很难理解他的想法。九阳只想为自己的豆浆机弄一个更酷的造型,在他们看来,指南设计的要价实在太高;而周佚觉得“过于强调外观设计是现在中国工业设计环境中的最大误区”—除了外观设计,工业设计还包括了市场调研、结构设计、控制品质等多重工序。

  从1997年建立指南设计开始,周佚就觉得工业设计不是艺术,是生意。“外型好不好看不是重点,重点是怎样为客户寻找最合适的商业解决方案。”

  这个想法从2005年逐渐被周佚归纳成公司在设计领域的核心原则。2005年是指南设计的转型期起点。在那之前,周佚做的事可以归结为:使自己的公司国际化,帮海外公司本土化。

  1997年到2005年,指南设计一直在争取更多的海外订单,寻找更多的外国设计师为自己工作。1990年代末,索尼、摩托罗拉、夏普这样的大公司都打算在中国市场攻城拔寨,指南设计借势进入大公司的视野。2003年,指南设计和西门子设计中心Designfairs联盟,这让其无论从团队结构还是思路上都有欧美设计业风格。

  2005年,指南设计已经不是靠一个项目就能存活的小工作室,而是可以同时操作数个项目的公司。

  在此之前,周佚对于流程管理只在脑海中存在一些模糊破碎的观念。渐渐地,这些观念被整理成一套流程,无论指南接到什么项目,都按照这套流程操作。从流程覆盖的内容上来看,指南会在听取客户的市场预期、考察清楚目标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形象之后再行动,“这是为了界定设计的目标”;接下来是设计师们的头脑风暴,指南会在这个环节找出最新的、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战略”;最后要做的是把头脑风暴的结果制作成可行步骤,再转化成实物。

  相比之下,大多数设计公司都是拿到项目以后交给若干个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这让项目的风险落在几个人的肩膀上,好坏都取决于他们的创意高明与否。更大的弊端在于,前期不充分的交流会导致设计师误解产品设计要求,而再进行纠正是件颇耗成本的事。

  在指南设计,参加头脑风暴的除了设计师,还有产品可能的使用者、产品的市场营销人员、制作人员,任何一个“战略”的产生都考虑了每个人的意见;调研消费者对产品的潜在需求也不马虎。2006年指南拿到的博朗剃须刀的项目,除了问问男性顾客的意见,指南设计还问了他们的女友。因为“他们的选择往往受到时尚潮流和女友的影响。”

  创意并非在头脑风暴阶段告终。从产品的设计、执行到最后产业化,周佚都要求设计师们寻找最合适的方案。2003年为英特尔设计的无线输入笔,因为笔的内部空间局限、细小器件繁多以及笔尖触感要求很高,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设计师实时跟进,随时解决问题。

  一切都围绕这个流程转。虽然寻找训练有素的设计师是国内外工业设计公司共同的难题,但是指南设计并不会出重金招揽能力超群的成熟设计师。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8岁。“最重要的不是一个设计师的个性,而是如何让设计师们合作,有效执行由流程产生的方案。”周佚说。

  每个指南设计的新员工都得接受为期一年左右的培训,这期间他们只是从事助理工作,不独立担当项目分工。而一旦从事项目,他们就被要求不仅要做一个设计师,更要从公司产品开发经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提高员工能力很有一套。”2008年新加入指南设计的蒋虔这样评价他的老板。

  按照流程,指南设计内部分成不同的小组,但成员并不是随机安排在一起。“最基本的是看性格,一个组的人得合得来;另外,两个都很强的人不能放在一起,强弱搭配效果更好。”周佚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小组成立一段时间之后都会经历微调,而新成员的加入就是用来弥补小组能力的不足。

  这次转型让指南设计脱颖而出。因为提供服务的不同,它成了九阳这类中小企业眼中“出价高的人”。“如果我能把价钱稍稍降一点,就能获得更多的国内客户。”虽然周佚明白这点,但他似乎没有这样做的意思,即便去年的经济危机让他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本土客户。

  好在有钱的本土公司多了起来,对设计的理解也在进步当中。不久之前,九阳上市,最终还是成了指南的客户。这一次他们关注的不是外壳是什么样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新产品跻身中高端产品市场。这单生意让周佚觉得受到了鼓励。《第一财经周刊》去采访那一天,他们的会议室看起来就像豆浆机公司的会议室。设计师办公室的一面玻璃墙上满是N次贴和豆浆机模型的分解图,各种箭头串起了零星的词组和缩写。

  但是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本土公司把项目合同交到自己的手里,周佚还没有把握。这也是麻省师生关心的问题,他们除了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工业设计公司的状态之外,还要解决周佚的困惑。

  “我并没有期望麻省理工能给我一个好答案,”周佚说,“但我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看得像他们那样远。无论如何,那都会是个新想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