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的海外投资不仅在额度上具有标杆意义,在形式上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样本
现年20岁的民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三一重工终于迈出了其成长道路上最具有挑战性的一步。2009年1月,在中德两国总理温家宝与默克尔的见证下,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和德国北威州州长吕特格斯在柏林签署了一项关于三一重工在北威州投资建厂的共同声明。三一重工计划在北威州投资1亿欧元,在今后几年内将创造几百个就业岗位。
任何企业“走出去”都希望有所斩获,同样,三一重工也有美好的愿景。而其愿景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威州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税收、服务等支持力度,更大程度上则取决于自身是否已经做好了海外投资的战略准备,以及能否控制好投资的节奏。
然而,对于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海外投资案例,相关人士认为,不管其结局将会如何,三一重工首先都值得肯定。这不仅因为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最大项目,更因为其选择的时机——萧条时期而非繁荣时期和选择的方式——新建工厂而非并购方式。
源于信心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在缩减阵地,而三一重工却选择在欧洲投资1亿欧元建立研发制造基地。对于逆市投资的选择,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的解释是:源于信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向文波表示,“总理讲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首先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我认为对我们是很大的信心上的支持。比如信贷支持,三一重工去年年底就得到了28亿的中期债券,中国建设银行一次性给我们授信是100多亿。因为危机中最担心信用的问题,但是因为中国银行强大的支持,我认为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
向文波补充说,“胡锦涛总书记到非洲访问,也提到了中国企业应该要大胆地、积极走出去,这对我们都是信心上的支撑。正因为这样的信心来源,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措施,使我们愿意拿出1亿元到德国投资。”
向文波认为,现在是投资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的投资成本是最低的。我们同时也相信,世界经济在三五年之内会得到恢复,现在我们去投资,两年后我们投资完成开始生产时,就可以赶上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机会。”
事实上,三一有勇气走出这一步,最大的信心来自于20年来实力的积累。始建于1989年的三一重工,在梁稳根的带领下,由当初资产不过几百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几万员工、几百亿资产的企业集团,在人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目前,三一集团已全面进入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其中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和履带起重机为国内第一品牌,主导产品混凝土泵车已全面取代进口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6%,居国内首位,且连续三年产销量居全球第一。
三一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经营理念,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研发,致力于将产品升级换代至世界一流水准。2003年7月3日上市,三一重工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家成功的企业,目前市值居中国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之首。2004年4月,三一首次亮相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展销会,世界排名前几位的重工巨头卡特彼勒、沃尔沃、宝马无一例外地前来展台参观,对这个来自中国的“黑马”让竞争对手惊呼:“要重新认识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代表国际最高技术水平的66米臂架泵车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国内,三一建有上海、北京、沈阳、昆山、长沙等五大产业园。在全球,三一建有12个海外子公司,业务覆盖达130多个国家,产品批量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三一已在印度、美国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
地利天时
三一如何选择投资地?为何偏偏选择德国北威州?三一集团副总裁、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选择签约北威州,三一之前也经过了实地考察和慎重的考虑。
“我们也考察了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的100个国家和地区,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德国北威州最适合我们投资建厂。因为该地区拥有制造领域的必备条件:欧洲最大的市场、顶尖的研发基地、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商业氛围和雄厚的技术基础。”
据悉,三一重工此次在德国科隆市建设的欧洲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将覆盖整个欧洲市场。项目达产后,计划年产工程机械产品3000台,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欧元,利润总额4802万欧元。
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公司产品汽车底盘、油泵、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主要从欧洲采购,公司在欧洲建立制造基地并在当地销售,可以节省高昂的往返运输费,也将进一步利用国际化的先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三一重工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品牌影响力,扩大欧洲市场份额。
在北威州来中国招商时,北威州经济、中小企业和能源部长托本女士也反复强调这些优势。托本表示,“中国和北威州的经济交往和友好往来有着悠久的传统。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北威州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中国是北威州第四大进口和第九大出口伙伴,我们在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这一密切关系。北威州和中国之间2008年的贸易额为210亿欧元,其中向中国的出口额为66亿欧元,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44亿欧元。”
据了解,在过去几年中,北威州也的确成为中国公司到欧洲投资的首选之地。其间,已有600多家中国企业进驻北威州,其中有中兴公司、华为公司、美的公司、五矿公司、中国通用技术公司、力帆公司等著名企业。2003年至今,到北威州投资的中国公司增长了5倍,2008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30%。
当然,海外投资除了要选对投资地外,投资时机的选择也不可忽视。向文波表示,“这是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判断的问题。”
他认为,“实际上我们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一直是不到位的,去年我们一直在宏观调控,并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来得这么快,这么深,所以有可能产生误判,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向文波话锋一转:“现在我们判断,经济危机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我们行业内有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蒸发了90%,剩下只有10%,我们觉得现在投资是非常好的时机了。”
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向文波有充分的依据:“因为这场危机到底要持续多长时间,还有很严重的不确定性。现在很多企业海外抄底、收购、并购这也是需要谨慎的事情。不是说买不起,这些企业现在都很便宜,最大的问题是供不起、养不起,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几年这些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准备,如果盲目地并购可能会把中国企业拖垮,中国企业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
向文波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政策和法规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在信贷方面的支持,对企业运营流动资金有一些支持,这样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更加果断。”
风险与胜算
海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而往往要面临更多的风险与陷阱。此前,诸多中国企业先行出海,然后呛水而归的惨痛教训已经历历在目:上汽并购双龙赢得了开头,但没有赢得结局。
当然,三一重工也不可能没有考虑到海外投资的风险,但吴佳梁认为,当企业发展到需要走出去进行整合全球资源时,即使是在经济萧条时期,也应该大胆走出去。相关人士认为,三一重工现在要走出国门,就是要去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只有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全球化的视野。
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到任何不熟悉的地域投资,都会遇到一些挑战。虽然,三一在国内市场投资回报率会比较高,在欧洲可能很难达到国内的投资回报水平。但对三一来说,走出去是一种必然。”
谈及上汽并购双龙失败的原因时,上汽董事长胡茂元曾强调,“双龙产品是有竞争力的,当时走出去,选择双龙,是希望双方优势结合。而要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关键是韩国要改变投资环境,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改进现在做得不够的地方,解决工会阻挠的问题。”
而对于此次三一在欧洲投资建厂,向文波却丝毫没有胡茂元的担心。“这次三一走出去并不是采取并购,而是我们自身的建厂,投资的规模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所以这个风险也不是太大。”
向文波表示,“我们的这个投资不是一次性的,它的投资时间是两年,而这两年时间我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来调整我的投资进度,今年我建多少厂房,买多少设备,招多少人完全是受控的。不像买企业,买企业是今天交这么多钱出去就意味着有这么多的人要发工资,有这么多的财务费用要支出,这是很大的压力。”
相关人士也认为,即使经济危机并不会影响三一重工在德国的投资,但在这种形势下,控制生产成本对三一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