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越王珠宝:老字号也要会放风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 15:27  《浙商》

  作者:苏旭

  “该怎样放上去?放上去了怎样才不会掉下来?怎样放得高、放得稳?”在陈宝芳眼中,风筝就是人,就是企业。要放得好,就要“顺应自然,顺应风向。”

  父亲将一碗水摆在桌子上,陈宝芳和二哥陈宝康必须不停地用嘴吹气泡。气泡不能断,一看到气泡没了,父亲的大巴掌就拍上了脑袋……

  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越王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宝芳还常常会回想起当时随父学艺时的情景。当年练这吹气的功夫,原是因为金银焊接靠的就是吹筒;现在有了高温焊枪,这些技术渐渐地也就越来越少有人知道了。

  不过,对这些手工技术,陈宝芳却很珍惜——偶尔他还会亲手做上一两件金银珠宝物件,放在身边把玩。

  “如今,手工基本上已经被机器取代了。但是,真正好的工艺还得靠一双手。现在这方面的人才越来越缺,因为这种技术是靠许多年的积累才能达到的。入了这行,就得坚持一辈子!”陈宝芳感叹。

  一辈子有多长?四代人,一百年的岁月,越王珠宝正在延续一段关于时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枚枚金的银的饰物,一颗颗美好光洁的珠宝钻石,由于时光的沉淀而变得动人,有了生命。

  立下祖训

  故事要从108年前说起。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一个清晨,浙江绍兴宝珠桥边的仓桥直街上,“陈氏银楼”的招牌正被高高挂起。店主人陈增耀学习金银珠宝首饰制作已多年,此番拿出全部积蓄,开出这家小小的银楼,作为事业的基础。

  选在宝珠桥边,或许是因了那个传说中的故事: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这座桥上曾不小心将一颗宝珠遗落到小河中,“宝珠桥”由此得名。

  传说的真假已难以考证,然而百年间,从“陈氏银楼”流传下来的件件饰物、颗颗珠宝却货真价实。更重要的是,一百年前祖辈定下的规矩,那些做人做事的本分,也仿佛恒久的珠玉般流传至今。

  “‘不短缺,不欺人,天诫人’,这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店训,也是我们这个行业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陈宝芳说。

  店训是陈增耀定下的。身为银楼老板,他没有忘记自己手艺人的出身。每天,他亲自为客人们量手寸,挑选款式。他知道,来银楼的除了一些达官贵人外,还有许多是小户人家,甚至还有些普通的城镇市民、农民。这些人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打上一两件金的或银的器物,传给儿女,遇到危难之时便可兑现以解燃眉。许多器物,因此带上了某种家族的烙印,充盈着情感色彩。

  由于工艺精湛、恪守信誉,短短几年,“陈氏银楼”在绍兴远近闻名。到了1918年前后,“陈氏银楼”渐渐发展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订单遍及江浙沪一带。

  “我曾听奶奶讲过,‘陈氏银楼’在曾祖父时期,最旺的时候生意做到了南京等地。”陈宝芳说。

  1935年,陈增耀觉得自己唯一的儿子陈来法在工艺和业务上均已成熟,萌生了让儿子接班的念头。

  这天,陈增耀把儿子叫到自己身边,叮嘱儿子做生意要“不短缺,不欺人,天诫人”,正式把“陈氏银楼”传给了来法。来法把父亲的叮嘱装裱起来,挂在店中最醒目的位置,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忘祖训,更加注重金银饰品的质量和加工工艺的精细。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同年4月绍兴城沦陷。这期间,绍兴的“银楼”、“金店”纷纷倒闭。陈来法在父亲的祖训下艰难度日,想方设法苦心经营守住了“陈氏银楼”的家业。

  到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5年),绍兴的“银楼”、“金店”尚存十多家,数“陈氏银楼”规模最大。

  1947年,陈来法的儿子陈炎富9岁了,来法把“四件套”交到了儿子手中,这“四件套”是打金工艺所必须的:榔头、锉刀、剪刀、吹筒。陈炎富便是“陈氏银楼”的第三代传人、解放后浙江省珠宝行业唯一的工艺美术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陈氏银楼”并入绍兴城区新光五金社,渐渐淡出市场。然而,陈炎富却将陈氏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不短缺,不欺人,天诫人”的祖训一直被陈家人铭记于心。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手工艺出口通道慢慢打开。1972年,陈炎富受命在原新光五金社的基础上,组建绍兴金属工艺厂。

  1982年10月,国家开放黄金内销市场,金银首饰生产迅速发展,绍兴金属工艺厂也改名为绍兴金银饰品厂。一身技艺的陈炎富如鱼得水,尽情施展陈氏家族的手工工艺。

  1991年,陈炎富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一年,陈炎富设计和制造的纯手工“金银塔”,作为国礼远赠泰国国王,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越王”复兴

  其时,陈炎富的小儿子陈宝芳创办“越王珠宝”已有3年。

  1988年,陈宝芳17岁,跟着父亲学艺已有七八年。在自己办厂之前,陈宝芳曾在父亲的工厂里帮忙。父亲一心想让陈宝芳继承自己的手艺,而陈宝芳的内心深处却涌动着另一股热潮。

  “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我年纪轻,心比较高,觉得父亲的工厂受到体制的局限,发展空间不够大。我想的是闯天下,行万里路。”陈宝芳回忆。

  儿子一心想创业,父亲并未阻拦。他只是送给他“越王”两个字,作为陈宝芳创业的商号。“父亲所说的‘越王’是一种精神,卧薪尝胆,敢于亮剑,期待复兴。这是对我的激励,对陈氏家族的激励,也是对行业的激励。”陈宝芳说。

  他去了深圳。在深圳,许多港资的珠宝企业给了陈宝芳启发,“在香港,这个行业比内地发达,工艺更高级。”由于当时黄金还属人民银行专控,因此陈宝芳选择做人造首饰,成为中国第一家做仿金首饰的珠宝企业。生意最好的时候,全国600多家商场都能见到“越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珠宝行业打破国有一统的局面,陈宝芳开始将主要业务转移到金银珠宝。

  当时,内地的珠宝业以作坊式的加工工厂为主。在深圳创业的陈宝芳常到香港考察,他发现,香港珠宝业还是遵循着老祖宗前店后厂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便利,最突出的就是客户信息反馈很快。

  “其实解放前咱的银楼也都是这种经营模式。我认为‘前店后厂’的本质是不但要抓生产,还要抓终端,也就是销售。”陈宝芳说。

  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内地珠宝业,实属大胆创新。陈宝芳正式注册了“越王”商标,成为中国内地最早从事玉石珠宝生产销售的企业之一。1996年,越王珠宝开出了第一家连锁店,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以连锁作为发展模式的珠宝企业。

  自我超越

  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家族一直流传下来的祖训陈宝芳却不敢遗忘,并作为一笔更加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越王珠宝得以传承,并不断超越。

  1997年,越王珠宝在行业内首先完善了对顾客的服务标准。

  1999年,陈宝芳斥资4000万元收购了父亲所在的绍兴金银饰品厂。花巨资收购这家工厂,陈宝芳认为自己是“有一种情结在里面”。他承认,收购这家企业是因为关系到“父辈的荣耀”。

  如今,越王珠宝在全国有60多家直营店,并不断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为获得对上游钻石贸易环节的掌控,越王珠宝陆续组建全资子公司上海贵天钻石、深圳天成珠宝和世家翡翠等,并与国际钻石巨头LLD钻石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正是得益于对行业上游资源的整合,越王珠宝才得以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出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多品种珠宝首饰。

  2002年,国内珠宝行业的服务标准也由越王珠宝完成。2006年,在市场大热的时候,陈宝芳却未雨绸缪。从那时开始,越王珠宝开始停止扩张,转而向内打造品牌。2008年,越王珠宝启用全新品牌标识,以“悦人·越己”作为品牌诉求,既刻画出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对自我内心世界升级的心理,又一语双关地道出越王珠宝自身“不断为女性创造美的物饰,以实现品牌的自我超越”的愿景。

  越王珠宝的形象不断变化着,从过去的传统、庄重,变得更时尚、生动,但并不缺乏传统元素。“许多客户会觉得,越王是老品牌,是过去母亲的选择。而现在,我们期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陈宝芳说。

  “老的东西和产品一定要能跟得上时代,传统的东西要和现代结合起来,越民族的东西越要做得国际化,这是一家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企业在当代发展的奥秘。”奇正沐古(中国)咨询机构董事长、知名策划人孔繁任表示,“认为传统的老字号就一定要做传统的东西,这是一个误区。”

  去年,全球经济形势趋向严峻,然而对于越王珠宝而言,“恰是很好的机会。现在是扩张成本最低、最适合发展的时期。”对于未来的三年,陈宝芳充满了信心。

  明年,越王珠宝投资1亿元的北京会所将会建成开业。为了这家顶级会所,越王珠宝囤积了三年——包括资金、产品、经验和团队。对于越王珠宝和陈氏家族而言,这将会成为一种百年见证。

  春日里,陈宝芳最喜欢放风筝,“该怎样放上去?放上去了怎样才不会掉下来?怎样放得高、放得稳?”在他眼中,风筝就是人,就是企业,“要顺应自然,顺应风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