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强(中国)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
《上海国资》记者 孙汝祥
解决的道路就是将来一定要区别国企领导人的身份,到底是行政化的还是市场化的
《上海国资》: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企高管薪酬问题备受争议?
祝波善:主要有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企的业务性质问题。国企中确有垄断的,也有市场化的。第二,国企领导人的选聘方式问题。因为他们实际上还是行政化的任命方式。第三,薪酬确定机制没有明确的规则,不足够透明。第四,牵涉到我们的社会心态问题。有些情况实际上不一定就是社会上想象的那么糟糕,但有时社会公众需要找到不满情绪的发泄口。
这些问题里唯有第三个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好解决,其他在短期内都很难解决。
《上海国资》: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的国企高管薪酬体系状况?
祝波善:实际上国务院国资委还是有一套薪酬管理体系的。这次傅成玉名义薪酬事件,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务院国资委先发明的。但据我所知,上海一家海外上市国企在1990代末就采取过类似办法。当时他们高管年薪就有100多万,那时候觉得已是天价了。实际上他们拿不到那么多,大部分交回来了。当然这件事情也不好深究,交到哪里去了。
即使是交回来,我们也不能简单理解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因为新的漏洞又出来了。第一,钱去哪了?第二,实际上很多又是以奖励的形式返还给他了。企业高管用这种方法获得一种安全感。
再如某人在一国企,兼了很多下属公司的董事。按理说,国企董事兼职不兼薪的。但给他的董事费用他也是拿的,因为下属公司里有很多中外合资。实际上他每次拿到手都上交的。交了之后,上面再以一定的较高比例的比例奖励给他。就是说,交了他没有犯错误,奖了这是组织行为。
《上海国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祝波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法治化。国企在和国际接轨,在上市公司治理建设过程中,很多矛盾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目前很多做法都是属于个案式的、短期的,不能从系统上来解决问题。
《上海国资》: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国企高管薪酬体系呢?
祝波善:目前理论上到底用什么样的付薪理念还没有确定。例如我们对一些垄断性的,国家控制性的行业的有行政级别的国企领导人,到底是按照市场化付薪,还是按照行政化付薪?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
很多国企,尤其是在中央层面,都存在这样的状况,就是它本身所从事的业务一定有政府的特许,而政府的特许本质上就是政府对其他主体的禁止。而这些企业高管又是同级别官员互派来的,这是个深层次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道路就是将来一定要区别国企领导人的身份,到底是行政化的还是市场化的。如果确定是行政化的,那就干脆按照行政化的那一套路子进行、按照公务员的薪资体系来操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待遇。
国企的性质定位问题没有解决,与此相对应的国企领导人的任命体系也没有解决。我们用行政化的任命体制,却要用市场化的付薪体系。由此导致无论是国资委定,还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来定,都是添乱。乃至从一种理想的角度来讲,想用董事会来定,这也是“瞎折腾”。从理论角度看,独立董事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在目前的实际状况中,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
在当前中国国企生态环境下,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良好公司治理文化的土壤,因为中国人是对长官负责的。中国企业最缺的是横向思维,怎么来监督制衡。深层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法制法规,更没有对于法制法规遵守的法制观念。
《上海国资》:最后还是归结到国企改革定位的问题。
祝波善:国企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粗放和粗糙的。原来一直讲关乎国计民生,实际上关乎国计民生的往往体现在就是垄断的。垄断企业的高管薪酬最后不管定多少都是不对劲的,这应该通过法律来规定。另一大类国企就是市场化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资要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但实际上,又没有退出。
这里涉及到中国国企改革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国资的进退布局到底应该如何,这是不清楚的。前几年在说国退民进,现在恰恰是国进民退。第二,国企领导人的任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如何建立。这两个问题是国资国企改革的最后的堡垒,而这两个堡垒又是非常难突破的。
《上海国资》:那么现阶段可以作为的有哪些?
祝波善:第一,垄断与非垄断一定要分开。第二,国企内领导层市场化与非市场化要分开。第三,要有法律监督,通过法治化的道路来解决。第四,探索适合中国的公司治理,不必过分强调套用西方的董事会治理结构,权责对等应是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