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的横空出世已经引爆了印度汽车市场,但是如果想在全球市场复制其成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文|CBN记者 刘荻
全球第一款只需2500美元的汽车Nano终于要上市销售了。4月9日至25日的两周时间内,这款小车就为塔塔公司带来了20.3万份全额订单,这意味着5.13亿美元的收入。这对于在2008年只有150万辆轿车售出的印度市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相对于《商业周刊》评选的2008年度“Best Car”—新嘉年华在全球上市两个月销售4.22万辆的成绩,Nano的热销更是让人羡慕。
购买者们还需要一点运气,因为塔塔汽车有着福特和克莱斯勒巴不得能遇到的问题—顾客太多了。为了解决供应不足,前10万名买车人只能通过每人预付80美元定金后参与抽奖的方式确定。塔塔将向那些在首轮抽奖中没有抽中、第一年仍保留预订的客户支付8.5%的利息,向第二年仍保留预订的支付8.75%。
预定现场,一位32岁的餐馆员工拿出了银行账户里的所有钱—12万卢比(约合2400美元)现金,希望在预定现场可以找到个销售经理之类的把钱塞给他,然后直接把展厅里的那部Nano开进自己的生活。他按按新衬衣口袋里的钞票,深感希望渺茫。
Nano目前在印度北部的一个工厂生产,该基地最大年产量为6万辆。而去年由于来自地区政府的压力,塔塔不得不放弃其在孟加拉邦的工厂,转而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新建一个年产25万辆Nano的工厂,新工厂直到2009年年底才能投入使用。
这款小车早在2008年1月就成为千百万印度人的四轮梦想。它的首次亮相就点燃了人们的购买欲,人人都在谈论它、开始考虑买什么颜色好,以及推迟其他购买计划攒下钱来就等它上市。
许多西方人难以想象Nano对于印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几十年来,管制经济下的印度人只有两款车可以选择—坦克一样的Ambassador,这款车现在还是1950年代的模样,还有就是较为女性化的Fiat,外形短小,它还有一个变速箱诡异地挂在方向盘上。鲜有人买得起新车,二手车甚至N手车都令人垂涎。所以,2500美元的Nano的确无愧于“人民的汽车”这一称号。塔塔公司的CEO Ratan N. Tata 在发布会上说:“我看到很多人现在还是骑着两轮的自行车,父亲骑着车,儿子坐在前面,母亲坐在后面,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宝宝,这促使我决定要制造出能给人们带来舒适、避免风吹雨淋且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交通工具。”
Nano的燃油经济性和尾气排放也很出色,预计百公里油耗仅有5升,这台双缸汽油发动机甚至能满足欧洲四号排放标准。塔塔还将为其配备柴油动力,销售目标为每年20万辆,2011年之前都仅在印度本土市场销售。
关于Nano的设计和诞生故事是塔塔公司内外创新的过程。最初,Ratan Tata召集了重要零件供应商们,向他们展示了最原始且有着瑕疵的原型,让他们提意见。这些公司全部表示怀疑,包括后来为Nano发动机设计了计算机的德国博世公司。但是Tata游说这些公司,Nano可以创造历史,同时也可以帮助每个相关的公司提高业务和利润。
不久,大部分塔塔的老供货商都加入进来。Nano的设计团队一度达到了500名工程师。所以每天下午3点的例会只好由一个5人小组来完成,他们代表汽车最重要的几个部分来讨论最新进展—发动机、车身、组装、安全以及工业设计。
Rane集团负责制造行李架和齿轮操作系统,试图减少重量和用料:用钢管代替了钢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成本节省设计;本来分为两个部件的产品如今经过重新设计变成了一个整体,从而节省了加工和组装的费用。GKN Driveline India为Nano的传动轴—把力从发动机传到轮子的部件—尝试了32种设计。 该公司CEO Rajendra Ojha说,“我们认为如果这个设计成功,就可以把它推向市场,其他任何一家汽车生产商没准都会来找我们合作。”
Ratan Tata对于车内空间有着很高的要求,车身设计师经历上百次的反复,最终车长增加了1米—由2.1米到3.1米。最终,新德里的车展上,身高1.82米的 Tata轻松而优雅地从Nano中走出来,人们记住了这个场面。
震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是这些设计师们似乎完成了那些不可能:圆润精细的Nano看起来并不像便宜货。其中创新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更在于思想新层面。Nano的故事也不仅仅对汽车业有所影响。那是一个关于今日印度的故事,一个有着无限渴望和雄心的国家,它拥有无数工程天才,年轻的经理们迫不及待地想打破陈规。Nano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他们碾碎了塔塔汽车的沉闷,也在不知不觉中带来了“组织创新”—管理结构多元化。
但是,不要忘了印度依然是一个人口众多、消费水平低、道路等基础设施差的发展中国家,Nano的适时出现与热销是因为它适应了这个市场,同时它也意味着印度将要承受更多的交通拥堵甚至事故,还有油耗和全球变暖的可能性。如果说它能够在其它市场获得成功,大多数人都会摇头。惨淡的美国车市和消费者不会在这个时候尝试来自异域的新品牌,欧洲消费者则更愿意选择大众或者日本品牌的小型汽车。
对于Nano来说,要想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难度也不小。这里早已经有了2.38万元的奥拓和2.98万元的奇瑞QQ,并且比亚迪即将推出的F1配置相比Nano也更齐全,消费者们已经有了丰富的选择。作为一款进口车,Nano缺乏品牌光环,加上进口税,价格也要在两万以上。
显然,Nano不会像印度的软件业和服务业一样走向全球,而只是生于印度,很可能也只是止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