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用卡超额套现 额度1万可套现20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22:33  《当代金融家》

  《海峡都市报》4月16日报道:“信用卡额度只有1万,没关系,我们可以帮你调到10万或更多,甚至20万,而且能直接套现!”继本报上周曝光《信用卡套现 催生POS机代办暗潮》之后,日前,一种比普通信用卡套现风险更大的超额套现,频频在榕城出现。而代办超额套现业务的揽客广告,也频频在某些媒体出现。

  业内分析,这种“二哥”代办超额套现的业务,在国内其他地方也频繁出现。在给银行业带来巨大资产风险的同时,也为持卡人埋下可怕的陷阱。

  “二哥”自称:套出10万20万只需3天。

  长期从事POS机代办业务的湖南籍“二哥”冯风(化名),在洗手不干离开福州时,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称本报此前报道的《信用卡套现 催生POS机代办暗潮》,仅仅只是福州信用卡套现市场的冰山一角,而具有杠杆性质的超额套现,则更有“技术含量”,破坏性也更大。

  4月14日,根据冯风提供的电话,记者以一名普通的信用卡持卡人身份,和提供此项业务的张姓“二哥”取得联系。自称是福州本地人的张某告诉记者,可以被超额套现的信用卡,涉及福州多家开办信用卡超额分期付款功能的商业银行。

  而所谓的信用卡超额分期付款功能,简单的理解就是持卡人如果有1万元的额度,也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超出1万价格的商品。

  张某称,利用这种信用卡业务带来的空间,无论持卡人的额度是5000还是1万,他都可以帮忙套出10万甚至20万元的现金,整个过程只需要3天时间,很容易。

  点评:

  “套现产业”兴旺银行负有责任近几年来,信用卡违规违法套现日益猖獗,从持卡人套现到单位组织套现,从熟人套现到专业化中介公司套现,信用卡套现俨然已经成长为 “新兴”产业。套现手段也花样翻新,什么POS套现、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套现层出不穷,如今又冒出了什么信用卡超额套现,额度1万可套现20万,套现金额之高令人瞠目。

  银行卡“套现产业”之所以如火如荼,商业银行“功不可没”。一是预留套利空间。信用卡套现实质是套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信用卡提现被要求支付3%的手续费,而持卡人和中介公司则利用信用卡的信用透支额度和信用卡的免息功能,通过中介公司的POS机上虚拟刷卡消费,商户或中介公司收取一定的1%?1.5%手续费后,把消费金额以现金形式归还给持卡人,持卡人则利用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和免息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无息贷款。二是信用卡门槛过低。近几年各银行在发卡环节采取了“跑马圈地”式的销售方式,一个人手中同时拥有几张甚至十几张信用卡并不新鲜。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信用卡发卡量为1.4亿张,同比增长57.7%。申请信用卡门槛较低,发卡时对申请人资信状况缺乏调查,个人可申请的信用卡数量与总信用额度较高。发卡后又疏于跟踪管理,为套现创造便利。三是特约商户泛滥。截至2008年9月末,全国银行卡联网特约商户数已经突破百万大关,联网POS终端量则超过160万台。如此庞大的特约商户数量,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面临严峻考验。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压力下,商业银行投入大量的资源开拓特约商户,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特约商户的事后管理,POS机成为专业套现中介公司的专用办公设备。四是姑息养奸。其实遏制信用卡套现并不十分困难,只要银行压缩套利空间,就足以使大批专业套现中介公司退出“江湖”。2008年5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信用卡套现活跃风险提示的通知》,可并未得到银行的积极响应,原因非常简单,信用卡为银行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尽管信用卡套现行为非常普遍,风险不断积累,但暂还没有伤及银行的利益。正因银行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信用卡套现规模不断升级,才有今天信用卡超级套现。

  (点评人:孙东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汇丰私人银行疑设阱:让千万富翁变“负”翁

  《中国证券报》4月16日报道:金亮(化名)在发给《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邮件里,条理清楚地粘贴了12个附件。这12个附件连缀成了汇丰私人银行(瑞士)有限公司(下称汇丰私人银行)为金亮理财却让他由千万富翁变成“负”翁的离奇经历。

  2007年10月,金亮有意投资港股,就请汇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汤太太帮其推荐股票。汤太太发给金亮一封邮件,推荐了3只股票(华电国际1071、中国铝业2600、南车时代电气3898)和1只基金(霸菱香港中国基金)。发完邮件一刻钟后,汤太太又给金亮打了个电话。金亮介绍,汤太太在电话里向他推荐了一只产品,说可以用比市场价低20%的价格买入股票,这样比直接购买股票要安全得多,而且可以市场价103%的价格抛售,让他先买1000股试试。2007年10月12日,汤太太帮金亮“以市场价的79.9%”,即19.54的价格购入了1000股中国铝业(2600),投资期限一年。

  直到3个月后,金亮接到汤太太的电话,说他账户中的资金不够交割2600买股计划了,甚至卖出其账户中的所有股票,也不够支付FA2600合约总金额,要求他存入现金、股票或债券。

  听到这个消息,金亮大吃一惊,购买汤太太推荐的产品之前,金亮的账户里有120万美金、60万港币,只买了1000股中国铝业,钱怎么突然就没了?

  几次和汇丰私人银行交涉后,金亮才知道,自己买的根本不是什么打折股票,而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ForwardAccumulator(101207 1yr FA 2600.HK 19.5356 -25.1835,下称FA),风险等级为最高级别的5级。

  金亮要求取消合约、赔偿损失时,客户经理告诉他,合约无法取消。而金亮原来的客户经理汤太太2008年4月调离了。2008年11月5日汇丰私人银行对金亮的账户强行平仓。这时,金亮账户中的120万美元、60万港币悉数亏损殆尽,还欠了银行23万港元。银行方面要求他归还这23万港元,他已从千万富翁变成“负”翁。

  点评:

  银行的做法有损形象

  随着银行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金融机构开始将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推向普通投资者,使这些原来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运作的金融产品进入公众投资视野。然而,盈利诱惑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因为这些金融衍生产品背后设有种种赌局。

  ForwardAccumulator(101207 1yr FA 2600.HK 19.5356 -25.1835,下称FA)实际上是一个期权结构产品,风险极大。这一产品的风险来自收益封顶,即所挂钩的股票涨到约定上限时合约中止;但亏损不保底,即股票在跌破行使价后要每天双倍吸纳股票,且客户要一直承受股票下跌的亏损直到合约到期。由于合约所挂钩的股票(中国铝业,2600)从2007年10月12日收盘价24.25港元跌到最后一个交易日2008年10月10日的收盘价3.29港元,一年中的跌幅高达86%。金先生需要按照合约以19.54港元的价格每天买入2000股中国铝业。这样算下来,合约一年的投资

  额达上千万港元。而这些显然与金先生原来设想的“1000股的小投资”、“打折买入股票”等大相径庭。

  从根本上说,衍生产品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其功能只是合约双方利益的重新分配,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即一方所得到的利润在数量上恰好等于另一方所发生的损失。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也被称为高智商的博弈。而当专业的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人成为博弈的双方时,显然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渠道、拥有先进的风险预测和价值模型以及高超的风险对冲手段的专业金融机构注定会成为最后的胜者。胜负其实在合约签订的时刻就早已决定了。

  当我们再次审视金先生的 FA2600 合约时,不难发现下面一些细节:(1)收益有限度;(2)损失无限制;(3)股票跌破行使价后便不能取消合约;(4)投资期限长达一年。这样的产品设计显然使买卖双方处于极不对等位置,销售人员描绘的美好前景可能只是虚拟中的一张大饼而已。

  (点评人:许继来 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经济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