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20金融峰会破题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8日 20:47  《当代金融家》

  文/曾 刚

  A Gloomy View on G20 Summit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出于对效率的追求,全球金融创新持续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监管体系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监管当局开始调整和放松金融管制体系,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市场的创新与管制的放松,两相契合,终于形成了一个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潮流。金融自由化的观念,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也正因为此,当1999年克林顿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时,全球几乎是一致赞同之声。过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终于被束之高阁,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绝大多数人,都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样一个转变。

  金融自由化在思想和实践层面会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

  不过,10年之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主流观点似乎完全倒转了过来。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金融自由化和监管缺失,是造成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认为,应重新实行混业经营,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而在本月初,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出了大体类似的看法。如果说,作为一贯的严厉派,保罗·沃尔克持有强化监管的观点,容易让人理解。但戈登·布朗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多少让人有些恍若隔世之感。从1997年到2007年,戈登·布朗一直担任着英国财政大臣,也是过去10年中英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操刀手。一个曾经的放松管制的旗手,转向强化监管。不管他是出于何种考虑,都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金融自由化在思想和实践层面会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金融监管的强化,或将成为新的潮流。在即将举行的20国金融峰会中,有关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不过,尽管强化监管的理念已然占据了上风,但有关如何强化监管,各方并没有明确的共识。简单地回到金融自由化以前的状态,恢复业已取消的各种管制措施,恐怕并不合适。第一,从得失来看,金融自由化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正面贡献还是远大于其负面影响。简单的倒退,会有矫枉过正之嫌,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自由化已经大大地改变了金融体系运行的方式,这使得以往的监管方法丧失了实施的基础,特别是大量衍生产品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传统监管的有效性。第三,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为防止危机的扩散,监管当局采用了各种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了救助。其中有些手段突破了既有的监管规则,这恐怕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第四,国家间的利益之争,也可能会给监管体系改革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总之,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国际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复杂性或许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巴塞尔协议中一个致命的缺陷

  不过,尽管具体的细节尚难清晰,但银行监管体系改革可能会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还是大体比较清楚。在我们看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巴塞尔协议的调整。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巴塞尔协议所确定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已日渐成为世界范围内通行的银行监管标准。应该说,将银行的自由资本与其资产的风险敞口相挂钩的思路,兼顾了资本效率和风险递补两方面的考虑,给银行监管乃至银行的经营管理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陷。

  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思想,是要求银行基于对自身风险的评估,来保有所需要的资本金数量。在这其中,如何评估银行的风险,是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所在。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实践中,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分解和测度银行风险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不过,所有这些测度方法,并没有将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纳入其中,从而导致了巴塞尔协议的顺周期性特征。当宏观经济运行向好时,银行信贷的违约率会相对较低,这意味着银行风险下降,其所需保有的资本金也就会越少,或者说,在资本金规模一定时,银行的放贷能力会越强。但无数事实都证明,越是经济繁荣的时期,系统性风险会越大,因为泡沫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在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中加入对系统性风险的考虑,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动态的风险准备制度,将可能成为未来银行监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思想不难理解,即在经济繁荣和银行盈利丰厚的时期未雨绸缪,提高银行的准备数量,并在经济衰退时期动用这些准备来应付损失。这一改革可能会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起某种机制(如修订现行的会计准则),鼓励银行在收益较好的时期提取更多的准备。考虑到准备的提高会削弱股东的收益,这样一种规则可能会遭致股东的反对;其二是提高监管层判断的重要性。相对于建立机制来激励银行未雨绸缪,由监管当局直接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准备水平要相对简单易行得多。不过,这要求监管层必须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能力,而且需要掌握有关银行经营状况更为全面的信息。当然,监管层判断的重要性的提高,意味着监管权力的扩大,这或许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

  第二,对跨国业务的监管。银行跨境业务的发展,固然能给一些需要资金的国家带来迅速的发展机遇,但在危机时刻,这些资金的大规模出逃,也往往会引发一国金融体系的崩溃,进而产生严重的国际经济影响。1997年的东南亚,以及目前危机中的东欧国家,都是这样的受害者。

  当然,加强对跨国金融业务的监管,并不意味着对资金跨境流动的简单限制。可能更多的,会是加强各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以弥补监管真空。同时统一监管标准,以避免出现资金的投机套利性流动,等等。

  第三,监管框架问题。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而现实,也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如前所述,在目前,分业经营的观念似乎又有些抬头的趋势,或许会成为未来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过,在我们看来,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可能并不是问题最核心所在,监管框架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长久以来,美国的监管框架与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大体对应,不同的监管机构对应着不同的金融机构。但当其金融机构转向全能化发展时,其金融监管体系并未及时调整。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必然会留下许多监管真空,容易被金融机构所利用。对此,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可能感受最深。3月2日,在国会作证的伯南克强烈抨击了AIG利用监管真空牟利,并积累过度风险的行为,以至于在花掉纳税人上千亿美元之后,依然深陷囹圄,等待政府新一轮的救助。从措辞看,这位一贯温文尔雅的学者已然出离愤怒。

  从趋势上看,混业经营应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潮流,不大容易能逆转,即使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分离,恐怕也很难做到泾渭分明的程度。毕竟,在目前,最权威的专家恐怕都很难确定哪些业务属于传统商业银行,哪些应属于投资银行的范畴。既然如此,调整监管框架,形成大一统的监管体系,以全面覆盖金融机构的所有行为,才是真正有效的措施。在这方面,欧洲显然要比美国做得好得多,这和他们长期以来一直采取混业经营模式有关。在银行监管模式方面,欧洲或许才是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体上来讲,银行监管改革应该会是4月初G20峰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过,也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在短期内,这个问题恐怕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道理很简单,监管的强化意味着对银行要求的提高,而目前,全球主要银行还处于生死边缘,能维持以往的标准已经不易,更不用说达到更高的标准了。此外,监管标准的强化可能会导致银行信贷的紧缩,在全球主要国家都期待银行放松银根刺激经济的背景下,这恐怕多少有点儿不合适宜。在经济危机阴云未散的时候,救助才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而监管的强化,更多地,可能还是会停留在讨论的层面。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访美学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