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筑设计师的汽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02:18  第一财经日报

  胡蓓

  如今,涉足家具和珠宝设计并大获成功的建筑师并不少见,但对于机动车的设计,建筑师即便抱有兴趣,但在面对高科技与机械动能问题时,多数人还是为了避免“贻笑大方”而掉转了头。不过,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不是这样。

  如果这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为伦敦设计的新巴士真的能够在2012年成功取代在英国使用了将近50年的红色双层巴士的话,那么,他必将成为第一位成功设计出交通工具并正式投入使用的建筑师。

  建筑师玩转汽车设计

  2005年,服务了英国将近50年的双层巴士Routemaster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伦敦人仍不忍将它抛弃,最近,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发起了一次“伦敦新巴士设计竞赛”,冠军被诺曼·福斯特带领的设计团队和一家叫做Capoco Design的专业公交车设计公司共同获得。其他50位参赛设计师的作品包括Future Systems建筑公司以及刚刚去世不久的著名建筑师扬·卡普利茨基(Jan Kaplicky)的设计,不幸的是,它们都纷纷惨遭淘汰。英国《卫报》甚至这样评价卡普利茨基的这件作品:“坦率地说,比起这件丑陋古怪的作品,建筑师本人以及他的很多其他成就,显然更值得我们去怀念。”

  不过,卡普利茨基的这件作品大概还远远算不上是建筑师设计过的最糟糕的交通工具。就在几年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那款名为“Z Car”的汽车,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概念车”了,因为只有在科幻电影中的虚拟公路上才能见到那样的汽车。毕竟,谁能想象一辆没有了挡泥板和保险杠的汽车驶上活生生的公路会是怎样一个情形呢?它那朴实无华的“曲线身材”大概早已泥浆满身,刮痕遍体了吧!更糟糕的是,甚至连车头灯、雨刮器以及很多看似碍眼却是构成汽车基本功能的要素都被设计师废除了。

  事实上,早在20世纪早期,许多建筑师就对“时尚功能”与“现代工艺”兼备的汽车设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喜好创新的现代派们就更想亲自试试手了。现代派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就曾给自己那辆迷你Voiture提出过一个激进的改造计划,还对自己的这项设计进行了公开发表——但最终,它没能圆设计师的梦,没有在现实中被造出来。但如果把这项工作交给汽车设计师安德烈·勒费布尔(Andre Lefevre)和雪铁龙“变形金刚”的设计师弗拉米尼·贝托尼(Flaminio Bertoni)来做,会不会是一个甜美的大团圆结局?

  当然,这其中也并非没有惊艳之作。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校的校长、现代派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为Adler Standard设计了一款公交巴士,外形之优雅美观备受赞誉。美国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是建筑界一位颇具争议性的“车迷”,他总是不时将现有的车型改造成自己喜欢的风格。比如福特公司1940年推出的那款林肯Continental,他就进行了如下的改造:切开了半边车顶,给后视镜上了色,放低了前挡风玻璃,还将整个车身涂成了耀眼的亮橙色。

  公交车也算“流动的建筑”

  私底下,定然有些建筑师对那些设计汽车的人满怀嫉妒,因为,尽管汽车的历史远比不上建筑那么长,但是建筑却永远做不到汽车的“流动性”和“自由度”,它们永远都是静止的,凝固不动的。有意思的是,不少知名建筑师就是因为受到了某些汽车大品牌的眷顾而满足了自己设计汽车的“私欲”。比如,扎哈和BMW,荷兰建筑设计团队UNStudio和Mercedes,马西米利亚诺·富克萨斯(Massimiliano Fuksas)和Ferrari,Future Systems和Maserati,当然,还有福斯特和McLaren以及Renault。

  本次为伦敦新设计的巴士造型是福斯特设计团队和汽车品牌Aston Martin共同合作开发的,设计风格甚为低调朴实,没有太脱离Routemaster的原型,依旧以红色为主调,沿用了贴有调侃标语的开放式车尾平台设计,保留了车内的长椅设计等。不过,他们也紧随环保潮流,配备了太阳能板的全玻璃式车顶,还特意新设了在车子中间位置的斜面入口,方便轮椅和推车进出。

  福斯特的一位同事阿利斯泰尔·兰斯纳(Alistair Lenczner)介绍说:“我们想改变人们对巴士的一种固有观念,认为公交巴士只不过就是供城市人上上下下的交通工具。其实,它的形象应该更高大,更该具有人性化和社会性。人们坐在里面就像呆在家里的环形客厅一样,彼此之间可以轻松自由地交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