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反周期并购:馅饼还是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1日 16:20  上海国资

  反周期并购是企业扩张和投资的高超境界,但这场盛宴的主角只能是经验老道的高手

  崔凯/文

  “冬眠不觉晓,处处闹萧条。夜来风雨声,兼并知多少。”每一轮经济衰退或危机,总是有一大批企业陷入困境或倒闭,相应的大量企业股权和投资性资产出现“无承接”的贬值。与此同时,总有一些商家在经济周期进入谷底的时候,出手收购便宜的股权和资产,在下一轮景气周期到来的时候脱胎换骨、异军突起,甚至一夜暴富。

  当前的国际经济和资本市场,就存在着这样的“低价展开收购、在下一个周期里崛起壮大”机会。美国发生金融危机,野村证券等日本金融机构“趁火打劫”,大肆收购美国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积累与强化日后与美国金融机构竞争的实力。中国银监会更是适时开闸“并购贷款”,支持优质企业进行境内外并购,“谷底建仓”。以李嘉诚为标杆的复星集团也酝酿在众多行业萧索的季节里进行“冬猎”,郭广昌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复星不仅要过冬,还要在冬天里壮大。”

  “冬猎”的序曲已经奏响。不过,是狩猎者让猎物应弦而倒,抑或是雁反倒啄了打猎者的眼,那就取决于狩猎者的眼光和水平了。要知道,反周期并购既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

  战略协同是关键

  投资从根本上是企业实现战略扩张的一种手段,必须基于公司的总体战略进行通盘考虑。对于企业来说,并购的出发点可能是较并购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并购目标企业?

  战略并购的本质是以并购双方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出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为达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继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的并购活动。简言之,就是广为人知的“1+1>2”。

  对于企业而言,并购不是“麻袋装土豆”,而是“器官移植”。仅仅实现对目标企业的组织并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被购企业的战略、业务、制度、人力资源和文化等所有企业要素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最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并产生预期的效益,才算真正实现了并购的目标。

  “娃哈哈与达能”10年姻缘今朝反目成仇,“联想并购IBM”后并未一路高歌,“三元收购三鹿”一开始就不被看好⋯⋯这些标杆企业的并购之路都如此崎岖,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对自己抱有盲目的自信。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产业并购不同于不良资产处置(AMC)。前者的目的是求发展,而后者则是“图便宜”。

  在进行反周期收购前,企业家应该首先自问:如果没有经济海啸,我是否会选择在当下就进行收购?促使我购买这个企业的因素中,时机和便宜的程度究竟各占几成,起了多大的作用?

  要知道,一个看上去便宜但却不符合公司整体战略的目标企业,最后很可能演变为公司的一个包袱。切记,不要因为喝牛奶,就养奶牛,即使奶牛的价格已经很低。

  谁会是主角

  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是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众多企业家的一个显性特征,久而久之养成了“长于进攻、疏于防守”的风格。

  “抖一时灵气,乘一时运气,易;修一世之功,领一世之先,难。”没有哪个企业能够靠投机取巧获得持续发展。众多虎胆英雄式企业家凭借“自吹自擂、自命天高、自以为是”的“三自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一失足成千古恨”。

  分析一下中国企业的“死因”,大都源于盲目扩张,贪大图快。“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侃侃而谈、自我炫耀的是“活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成王败寇”的伦理下,更鲜有人把失败者视为“先烈”。风和日丽时,“胜”者为王,企业更多的是在追求规模和效益。但山呼海啸时,“剩”者为王,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保存实力”以求“东山再起”。

  经商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讲一个故事,3个关键情节是:第一,这有一个赚钱的机会;第二,这个机会是我们的而不是别人的;第三,我们最终能够赚多少钱。

  通常难以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古语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何以知道那赚钱的机会是你的?

  然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些陌生的“经济海啸”,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变得复杂。

  在别人纷纷追涨杀跌甚至清盘离场时,你可以选择“谷底建仓”,但前提是你能够精准预计行业周期的“底部”和“反弹”。否则就是在把自己“套牢”。

  做企业就是做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急流勇进和永不言败,而是学会忍耐和放弃。有人痴迷于“富贵险中求”,但不要忘记另外一句名言,“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既没有技术准备,也没有人才准备、资金准备,何谈反周期并购?“冬泳”绝对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冬泳的人绝非心血来潮看着大家“猫冬”,自己选择跳进冰水里,那也是经年累月锻炼的一种延伸。

  整体而言,中国企业想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赶上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历程,至多是财富数量上的比拼,在底蕴和阅历上,“年轻”的中国企业家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寒冬本身也是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历真正的商业周期,是中国企业通向“基业长青”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企业家什么礼物,那就是促使他们回归商业基本面,在组织基因中植入“周期文化”。

  反周期并购是企业扩张和投资的高超境界,但这场盛宴的主角只能是经验老道的高手。潮起看英雄,潮落更要看英雄。祝福中国企业。

  作者系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

  复星冬猎

  2009年2月3日,复星国际公布,于2008年11月17日至2009年1月28日期间,在纳斯达克公开市场以总代价约2.5亿美元购买分众传媒合共2973.6万份美国存托股份,相当于分众传媒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2.96%。

  同日,复星旗下 A 股复星医药宣布,截至1月26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收市,下属复星实业(香港)以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合计1408.28万美元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同济堂药业445.91万股 ADS,折合普通股1783.63万股,占同济堂药业已发行在外普通股的13.18%。

  在众多行业萧索的季节里,郭广昌控制的复星集团最近一年还购入了湖南时代阳光制药、浙江临海海宏集团、天津钢铁、永发生物浆纸,入股“老娘舅快餐连锁”,甚至进入民用炸药行业,据称还和某钢铁企业正洽谈并购之事。

  复星掌门人郭广昌最近表示“发现”的能力是他和复星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7年复星的年会上,郭广昌就提出2007年下半年要以积累现金为主,使企业手中的现金至少能应付两年的时间,因此在寻找投资项目上要放慢速度,更加谨慎。

  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站在产业的角度看资本,站在资本的角度看产业,这也是郭广昌对复星的定位。复星一向坚持长时间研究后的稳健投资,对整体环境、行业、企业做持续的研究,从行业中筛选出超过中国GDP增长速度的少数行业,并在这些行业当中,持续跟踪已经成为或者有潜力成为前10强的企业。在跟踪的基础上,再把握最佳的进入时机,争取较低成本的介入机会。对于想投资的企业,复星都会关注企业盈利的能力、团队的竞争力和资源的竞争力等几个考核指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