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领导为什么要关心公益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16:28 《中国商界》杂志

  文/冯仑

  近20年,西方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把企业家或者原来叫做资本家的责任范围在扩大,于是出现了社会资本家。

  公益事业的大背景

  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就是说,除了股东、客户直接的相关者还有一些间接的,比如在一个企业的社区,以及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环境等等,这些东西都对企业领导人的行为提出了一些约束和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回应这些要求,这就提出企业也该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你的责任范围应该超出股东给你的舞台,要更多地关注和你企业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和社区人群、和环境等能够很好的帮助和促进。所以,近20年,西方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把企业家或者原来叫做资本家的责任范围在扩大,于是出现了社会资本家。企业家把更多的精力也会放在和自己相关的社区、环境等等这些方面。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大家看到,包括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人能够把一生积累的财富大部分都捐给社会,以公益基金的形式回馈给社会,他们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凸显出来,这对中国的企业给予巨大的警醒。

  在中国目前的企业来谈这些话题,是一些发展相对比较健康的企业,或者说在行业当中比较领先的企业,以及自己对社会责任觉醒的更早的一些企业家。作为我个人来说,作为万通来说,我们是一个股份公司,关注社会责任是公司长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十几年来,我们除了回馈股东外,在环境保护方面花了很多精力。所以正因为这样,我们积极参加了阿拉善这样一个公益基金的活动,同时也参加了很多其他类似的与环保相关的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西方讲得更多的是惠及众人,是一种泛爱,而在中国讲慈善,往往更倾向于施舍和有限的爱。

  “公益”这个词非常好

  西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成熟的理论,历来围绕两个主轴来谈,一个叫慈善,另外一个叫受托的理论。所谓“慈善”,这个词更有宗教意味,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更多的是强调施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施舍的对象是熟悉人,是乡亲。而西方所讲的宗教精神更多是惠及生人和远地方的人。所以同样叫慈善,但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传统不一样,西方讲得更多的是惠及众人,是一种泛爱,而在中国讲慈善,往往更倾向于施舍和有限的爱。中国人讲做好事,往往指特定对象,是有限的爱,不是一种泛爱,这是有差别的。

  我个人认为,现在强调的“公益”这个词,比慈善这个词在中国更容易去引导大家去想大众的事,来减少施舍的色彩。我觉得在中国更多强调公益,而少讲慈善。我们公司目前公益战略是这样,只讲公益,减少参加慈善活动,但是这不是不支持慈善活动,而是观念容易混淆,容易引起伦理上冲突。

  另一个是“受托”的理论。社会把财富给了一些人,包括金钱、包括其他有形资产,受托人有责任把它管好,因为是大家托付给你的。然后把财富再回馈给委托给他们的人。这种受托的关系、委托关系 ,以及受托管理,这样的关系和公益精神是一致的。我们之所以推动公益活动,是因为我们个人、企业以及组织,认为我们承担了一份责任,而这种责任是公众、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加在我们身上的一种责任。我们既然受他们的委托,就应该善尽职责,把工作做好,然后回馈给大家。无论从哪两个方面看,所谓“公益精神”是以一己之力,聚集资源,为公众利益而服务。我认为这就是公益精神。公益本身是益公,就是做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通常老百姓说的“好人好事”就是公益的事,雷锋就是公益精神的一个形象大使。

  这个生态组织所尝试和推动的环保治理过程,甚至包括协会内部的运作机制,都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和前瞻性。

  阿拉善生态协会的历史地位

  阿拉善生态协会是一个非常有创举、也非常独特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或者是社会公益组织。它的独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所有参加的人都是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也就是说都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人。而且承诺是十年。另一个方面是不光大陆的企业领导人,还包括台湾和香港的企业领导人,也就是说是一个真正大中华地区的企业领导人共同从事的一项公益事业。其他很多这种公益事业,可能是大陆的,也可能是台湾的或香港的,但共同合作做一项公益事业,这是第一次。另外,以往很多公益组织捐赠者有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机构,也可能是普通员工,但阿拉善生态协会100%是董事长或总经理,都是个人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参加这个活动。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它所能够聚集的资源无论是货币形态,还是其他社会影响力表现的资源,以及在国际募集资金和专家方面的资源,都是前所未有的,远远超过了已有的国内环保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在最近两三年中,它对环境保护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以往任何一个非政府组织不能比拟的。

  再有一个,这个生态组织所尝试和推动的环保治理过程,甚至包括协会内部的运作机制,都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和前瞻性。最近几年,这方面的优势以及影响力也越来越被媒体和公众所认识。我相信,凡是参加到阿拉善生态协会当中的每个企业领导人,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对自身企业价值观的养成和推动公司更多的参与生态活动,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也正因为如此,阿拉善生态协会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来参与,而且募集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目前从社会道德层面,参与公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花了非常多的经历参与和倡导这些活动。

  公益精神缺乏的原因

  对国企而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原来传统的国企在经历了一个相当大的转型,它们从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战略方面还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产权制度安排上,如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参与公益活动和它们企业长期战略有时不是很协调。因为这些大型企业有很多管理方式还带有行政性,而企业领导人任期也不是特别长。另一方面国企的考核标准又有很多非商业的标准,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领导人在参与公益中的一些想法。但是我相信,最近国有企业的改革,当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战略清晰,以及选拔企业领导人体制健全以后,它们会越来越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去。

  至于民营企业因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时间还比较短,大部分民营企业创业初期,企业自身发展财富积累还需要一段时间,当然,社会在各种相关体制上对它们参与公益的激励还不够。比如说在税收方面、道德方面、企业发展公平性方面,以及对他们财产安全性,这些方面制度安排如果能够更好地完善,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目前我也乐观地看到,相关部门已经制定政策,有一些已经出台,今后两三年,这种制度一定会完善得非常好,目前从社会道德层面,参与公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花了非常多的经历参与和倡导这些活动。比如说阿拉善生态协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先例。

  “时间”是对所有行为最好的奖励,也就是说,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你就能得到多好的奖励,你坚持的时间越长,你得到的奖励越多。

  SEE生态奖的社会意义

  SEE生态奖是阿拉善生态协会创立的,但是这个奖是中国企业家奖给那些在最基层、最恶劣环境下,对环保所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换句话说,这是由企业家组织起来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对环保人士和环保项目的鼓励和支持。

  这个奖项目前已经有两届了,它和任何有价值的奖项一样,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时间”是对所有行为的最好奖励,也就是说,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你就能得到多好的奖励,你坚持的时间越长,你得到的奖励越多。我坚信如果把这个奖项坚持50年,这个奖一定会比诺贝尔在中国还要有意义。

  在生态奖中,今年也设了一个对企业的“企业生态奖”,目的就是鼓励、支持那些在环保事业中做出特别贡献的企业领导人和他们的机构。这项奖不在于是否给他们钱,最重要是达到启蒙和道德上的激励作用。我们会不断地坚持这样一种活动,不断地坚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高分贝的呼吁,使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更加自觉地注意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用经济的办法和社会的办法来纠正一些有损于环境健康的不良行为。

  (作者为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