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亚洲的能源地缘政治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14:36 新浪财经

  林峰

  数十年来,亚洲经济的增长对能源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东亚的10个主要的经济中心(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泰国)的能源消耗每年增长5.5%——大约是世界其它部分的10倍。亚洲的这种能源消耗的增长率预计在21世纪的头几十年里会稍稍缓和一下,但是,每一年的3.7%的增长率仍然可能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速率。至2020年时,亚洲与其要占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34%,相比较的是北美为24%,西欧为13%。

  亚洲对能源的越来越大的需要,将会产生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如果目前的预测是准确的话,这些国家在2020年,将依赖于这些物质获得大约半数的总能源供给。就石油来说,这就意味着亚洲的日消耗将从1900万桶(1997年的消耗量)上升到这段时间末的3300万桶。这部分增加出来的消耗——大约一天1400万桶——相当于目前的拉丁美洲、中东和前苏联家在一起的消耗。

  要获得所有这些增加出来的石油,对亚洲国家来说,将会是特别困难的,因为该地区缺少自己的重组的碳氢化合物的储存。虽然有几个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有适度的石油的供给,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真正数量可观的储藏,就像在波斯湾和里海地区发现的那种储备。在90年代末的时候,亚洲国家大约每天生产700万桶石油,但消耗一天1900万桶;到2020年时,这个生产和消耗之间的差距还将扩大一倍,净进口量将达到每天2500万桶。

  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迅速,但能源资源有限,尤其是缺少石油这类优质能源资源,亚太地区无法完全在本地区内相互调节以解决能源供求。当前和未来亚太地区都必须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能源,尤其是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

  2000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全球趋势》报告认为,“亚洲将推动能源需求的增加,并代替北美成为世界的主要耗能地区,世界需求的一半以上都将来自亚洲。中国,其次是印度,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到2015年,波斯湾只有1/10的原油将运到西方市场,而3/4将送往亚洲”。

  石油,不仅是西方国家的心病,也是亚洲国家的软肋。

  2004年5月27号,东京有一个新闻记者和东京某一个大学的教授,两个人乘坐一架飞机到东海,到中日之间有争议的地区去考察。第二天日本《东京新闻》发表了非常长的报道,声称中国侵犯了日本的所谓领海、有霸权行为,在海底资源上进行“掠夺”。这样一来,日本的媒体、议员,还有一般的民众群情激昂。

  以上的场景,只是日本和中国能源争夺的一部分。

  日本是一个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假如说它这么一划,就把中国原来的大陆架相当一部分划为日本了,就能够占有这65万平方公里,超过他本土面积的1.7倍,那日本从此就可以成为一个资源大国。事实上,中方立场就是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准则。1969年以后,因为当时德国、丹麦、荷兰也为一个围绕着北海大陆架自然延伸而发生冲突,后来一直闹到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最后判决大陆架自然延伸准则完全确立。

  不仅是日本人在东海域争夺能源,韩国也一样关注能源。

  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与日本曾就海底底土的划分出现一场纷争,韩国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却在淡化这一原则。韩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因此,韩国不提它同日本处理海底底土时曾坚持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反而站到了日本提出的中线等分主张一边。

  2004年7月9日,韩国石油开发公社透露,韩国最近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的大陆架勘探石油。此前,日韩之间的独岛(日本称竹岛)之争,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以及东海划界之争已经日趋激烈。此次韩国加入黄海“搅局”,使得本已敏感、多变的区域局势更趋复杂。

  韩国在黄海大陆架动钻,不用说是盯上了那里丰富的石油。韩国有资料称,黄海和东海大陆架的石油资源达77亿吨,很可能成为继里海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区。韩国石油开发公社认为,鉴于近年来中国在黄海大陆架“中国一侧”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朝鲜半岛“西海大陆架韩国一侧”很可能也有石油。韩国石油开发公社透露,迄今为止,韩国对黄海大陆架基本未进行全面勘探。韩国的新举动标志着其迈出了走向黄海大陆架石油开发的步伐。

  对于额外的能源供给的需要,将证明是亚洲的领导人在未来几十年里所面临的最头疼的挑战之一。不断增减的国家财富当然会为许多国家提供资金,来满足国内新的能源项目所需,在必要时,还可采购进口的能源。不过,随着需求的继续上升,国内储藏将会枯竭,而对进口供给的竞争也就会加剧。这反过来又会对该地区内的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该地区内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产生深刻的冲击。

  就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而言,能源需求和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将会是特别强调的,这两个国家级是地区的最强大的国家,又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者。……要取得这些能源,对于中国和日本的领导人来说,肯定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在这方面,中国的情况多少要好于日本,因为中国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内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供给。一直到1993年为止,中国的石油出口还多余进口,它目前让从国内获得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海上钻井作业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渤海湾和珠江口。但是,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向深水育种的有希望的油田。1992年,中国全国人大通过法律重申对南海的主权,包括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所有权,以及南海邻近地区的所有海底资源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中国将钻探的特许权授予一些西方的公司,在一些区域进行能源生产。为了保卫该地区的新的战略利益,中国已经扩大了他在那里的军事力量。

  日本在南中国海的利益与其对进口能源供给的以来直接相关:它的四分之三的是有要从波斯湾通过这个地区运输,而它进口的煤和液化天然气中的很大部分也一样。虽然,必要的话,绕过南海也不是不可能——让油轮和其他船只走西太平洋路线——但由此产生的交火速度放慢,将是日本经济的灾难。为此,日本于1996年通过《国家防卫计划大纲》,这份大纲是20年来日本安全政策的第一次重大修正。针对南海的军事危险,提升“日本周边地区”的海上防卫力量。

  像日本一样,美国在南海的海运路线的安全之中,看到了一种关系重大的利益。尽管几乎没有石油经由这条路线运往北美,但是美国按照条约的规定,有义务保证日本的安全,这反过来使保护日本的生死攸关的供给线,也跟着成了一种义务。

  亚洲永远会是一种战场,只不过全球化时代这种战场以经济力量面貌出现。

  (作者系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