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华平:投资就要当老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 14:48 《新财富》
作者: 盛希泰 回顾华平在中国的投资,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赚钱的投资往往是那些外界知之甚少的投资,比如亚商在线。而且在其投资的项目中,华平一般都是作为发起和领导投资人,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最大的股东;此外,华平往往会进入其所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以其专业素质帮助企业迅速成长,从而达到在公众资本市场IPO的要求,或者通过合并收购的方式,以较高的估价将创业公司的股权转让给产业投资者。 Warburg Pincus 1938年成立 公司总部: 纽约 投资领域: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借债收购及特殊投资, 信息及通信技术,传媒及商业服务,能源,房地产 管理资金: 150亿美元 创始人: Eric Warburg、Lionel Pincus Eric Warburg于1939年创办华平,最初从事投资银行和私人投资咨询业务。 Lionel Pincus :1966年Eric Warburg将公司的一半利益卖给了Lionel Pincus。1967年1月,Pincus从 Lazard Freres公司聘用了与他持有相同观点的John Vogelstein。 作为华尔街最老牌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华平将“专业经营”模式带入创业投资,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私人权益资本投资模式。 在1971-2002年间,华平在全球30个国家的大约500家公司投入了190多亿美元,创造了超过410亿美元的价值,远远高于同期全行业的盈利水平。仅就IT业来说,华平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为31家IT行业公司提供投资达7亿美元,得到了32亿美元的回报,损失率仅为5%。 以“专业经营”模式闯天下 过去几年中,华平为有限合伙人提供了28%的内部回报率。10多年前,华平的投资大部分还集中在美国本土,投资的行业包括商业程序、通讯科技、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等。2002年5月,华平宣布完成一项53亿美元的环球基金—华平私人资产VII的筹组,并与华平另一项25亿美元的国际基金共同投资于美国、欧洲及亚洲各企业。其中,计划将53亿美元基金中的10%投向亚洲的创业型企业。 表面上看,华平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特点”,即其投资遍及全球各地,涉及各主要行业,包括任何发展阶段的公司(图1)。 驾驭如此宽泛的投资领域,依赖于华平的一套独特的私人权益资本投资模式,即“专业经营”模式,并形成了保证其投资成功的“四大法宝”。 法宝一:特有的、全球一体化的合伙人制度。华平全力经营创业投资,不参与任何其他业务,确保其为旗下每个公司的成功全力以赴。这个制度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被投资公司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行业、地区,华平都能为其配备熟悉行业的适当任选。由此,华平的投资领域就不像其他创业投资一样主要专注于某几个行业。 法宝二:华平的投资风格可以总结为长线投资、宁缺勿滥,在寻找到目标之后,又敢于以巨额资金压在一个企业上,全力协助其发展。华平的投资周期一般为5至7年,一般投资早期的技术公司,但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有兴趣参与,从风险投资到业务拓展资金,甚至提供收购和重组所需要的资本。华平投资的基本哲学是“像经营性公司一样建立可持久业务”。这一点可以说是华平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回顾华平过往的投资案例,成功的往往都遵循了这一点,而失败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落实好这一点。 法宝三:重视培养一支核心的管理队伍和广泛的人才网络。虽然有很多风险投资和购并基金由非常年轻的人员运作,但是华平在1994年已拥有了28个执行董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在公司工作了10年或更长时间。负责全球范围内投资业务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们,在华平的平均资历在13年以上。华平发展到今天,有58位合伙人和150余位专业人士遍布全球。这些精英“知道如何把一个小公司变成大得多的公司”。此外,华平35年来已建立和培育了一个由成千个企业家、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员、董事、商业顾问、银行家和律师构成的全球网络,其每项投资都得益于这个网络,既可从中获得独家性的投资机会,也可通过其进行尽职调查咨询。 法宝四:投资多样化,从未局限在企业的某一发展阶段。而且高度重视对企业管理层的投资。就企业投资时段的选择而言,在华平的对外投资额达到190亿美元的时候,创业资本为55亿美元,占据了29%的份额;企业发展资本为65亿美元,占比34%;重组,收购及特殊投资为70亿美元,占比37%,比例分配并不悬殊(图2)。 已有70年历史的华平,最初只用自己的钱投资,直到1971年才发起了第一只正式的私募股权基金(表1)。 这11只基金当中,第11个基金的意义,远超过其本身金额的意义。这是华平创始人之一的Pincus和John Vogelstein将权力交棒以来成立的第一只基金,接棒者是2位当时年仅40出头的年轻执行官,Chip Kaye和Joseph Landy。 成功是因坚持投资策略 华平对BEA Systems的投资一直是业内的一个神话。在1995-2005年这10年的时间里,华平成功地将5000万美元变成了67.5亿美元。而在华平投资之前,BEA Systems(以下简称BEA)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没有任何资金,没有任何产品,没有任何技术,只有三个人和一个策划。如今BEA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市场领袖了。2001年8月,BEA宣布,自2000年8月至2001年7月的12个月中,BEA的营业总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成为以最快速度实现10亿美元年收入的软件公司。在外人看来,不论在怎样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行业环境之下,BEA总是能找到最佳的生存模式,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这一切源于公司的三个创始人。 1995年1月,来自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公司)的Bill Coleman、Ed Scott和Alfred Chuang(庄思浩)在庄思浩的公寓里创建了BEA系统有限公司,BEA这个公司名称也来源于创始人名字中的三个字母。这3个人,迄今都是BEA成功的保证。Ed Scott,曾经是著名的金字塔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并分管全球业务,有着很强的销售才干;庄思浩,这位香港出生,9岁赴美的天才,原是Coleman在Sun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而Bill Coleman,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就已经是发明了最早的电子数据表软件VisCalc的VisiCorp公司副总。三位创始人组合在一起,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从全球业务,均能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很有力的整合体。 1995年,历来注重投资管理团队的华平非但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并且和BEA一起,制定了短期经营计划和长期发展战略。 对BEA的投资是华平投资中的一个最成功的案例,也是一个在刚起步时华平进行投资最大的一家公司。有媒体说BEA仅凭325页的商业计划便得到了华平5000万美元的投资,但华平说,BEA能得到投资并不仅仅凭着这纸计划。华平负责投资的Bill Janeway后来说:“因为这一计划是我与BEA三位创始人一起工作几个月之后做出来的,此间我对他们的判断能力、经验、知识等各个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更增加了信心”。 1997年4月BEA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每股6美元,当时BEA一共有7100万股股票,华平有其中的4200万股,股票价值已是当初投资的5倍多。而时间仅仅用了一年左右(图3)。投资BEA Systems的成功,于华平,不过是一件锦上添花的案例(表2)。 而华平,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在中国投资的港湾网络。这笔被誉为2001-2002年度业内第一手笔的投资,最后因港湾两次上市未果,被华为全盘收购。而经过6年,华平及其他创投勉强抽身。对比BEA,同样是年度第一手笔的投资,同样是在IT领域,港湾网络创始人李一男同样也是优秀的领头人,为何结局天差地别?原因之一是,华平对于投资团队的判断有误(李一男是技术天才,却不是管理天才,其他的港湾高层也没有人能够弥补李一男在管理和领导上的不足),再加上没有坚持一贯的强硬风格,给港湾管理层的决策空间过于广阔。 在中国市场频频出手 1995年华平进入中国,成为进入中国最早PE,在中国风险投资金额高居首位。近年来华平在中国动作频频外,先后投资了广州富力地产、亚商在线、哈尔滨药业、港湾网络等企业。2005年11月,与联想控股旗下融科智地房地产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不少于2.5亿元参与融科现有项目的开发建设。2006年2月5日,与国美正式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将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是华平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的投资。在商业领域,华平还借助银泰股份,收购了鄂武商(相关报道见《新财富》2006年6月号)。 不过,从华平在中国不成功的投资案例看,其强悍的作风在崇尚中庸的中国注定要受到挑战。其他诸如市场机遇、产业环境、团队、竞争、公司治理等无一不考验着华平。华平过往的制胜法宝能否在中国完美重演,我们且拭目以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