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TEEC:清华企业家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 11:49 《中国企业家》杂志

  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络都是一笔财富,哈佛耶鲁是世界上最大的校友基金会;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有自己的玩法,是一个中国样本,也是中国创业潮的缩影

  文/本刊记者 丁伟

  给清华捐了1000万元以后,邓锋经常接到朋友的电话,向他请教捐赠事宜。离开母校多年,宋柯又找到了组织,成为TEEC的新会员。经历了最早的学生创业失败,童之磊又在TEEC的“摇篮计划”获得了新生。完成了Tom的私有化,王雷雷更有时间参加2007年4月的TEEC年会了。

  “TEEC”,这像一个接头暗号,一个秘密组织,一种认同感,一种归属感。TEEC的全称是清华企业家协会(Tsinghua Entrepreneur and Executive Club,简称TEEC)。

  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络都是一笔财富。哈佛有企业家俱乐部,耶鲁有神秘的“骷髅会”,普林斯顿有“饮食俱乐部”,哈佛商学院1949届更是“美元堆筑的班级”。中国的大学也都有各自的校友俱乐部。目前,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具有自己的理念和特色的,当属清华企业家协会了。而且他们的故事还低调鲜为人知。

  清华企业家协会2001年在硅谷成立,当时的名称叫TEG(Tsinghua Entrepreneur Group),由30多名创业的资深校友组成,是硅谷数不清的组织中的一个。邓锋是发起人之一。与他曾担任会长的华源科技协会不同,清华企业家协会不是“精英俱乐部”,却也逐渐成为一个活跃的创业群体。随着成员纷纷回国发展,2005年4月,清华94周年华诞之际,TEEC正式成立。这个面向清华校友、以高科技企业家为主的民间组织现已近100人,宗旨是“受助、互助、助人”,并且回馈学校。

  像其他的“兄弟会”一样,TEEC的男人们(目前还没有女性成员)聚在一起也不会不带着隐藏的动机。他们的联系中不可避免地有事业的成分,通过交换合同,资源共享,关系网的影响力也在扩张。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他们的成功一样也值得一提。TEEC秉承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过着独特的圈子生活,是中国创业潮的缩影。

  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

  “我亲爱的兄弟/陪我逛逛这冬季的校园/给我讲讲/那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趁现在/没有人/也没有风……”

  1996年,高晓松(清华86级电子系)把师兄宋柯(83级环境工程,现太合麦田总经理)拉下水,校园歌曲流行一时。这一年,邓锋(81级无线电)在硅谷准备创业,邓杰(78级电子)创立了ACD(后被UT斯达康收购),薛军(83级经管)也在创业;而在国内,张朝阳(81级物理)已经开始“搜狐”,王雷雷(91级电子)和周云帆(92级电子)面临毕业,童之磊(95级电机)则刚刚入校呢。

  十年后,他们都成为清华学子创业的代表。他们的转折点及群体性特点大都是从硅谷开始的。TEEC秘书长、清华科技园创投总经理薛军记得,1996年一次校友活动促成了后来的TEEC。吴波(83级自动化,现Enreach CEO)提议搞一个华人协会——他们在清华时就搞过学生科技协会。感兴趣的人包括邓锋、邓杰、创办神州亿品的李峰(85级力学)和邵晓风(80级电子)、80级自动化的王熙(创办中国

留学生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Viador)和李军(现清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等。

  他们不定期聚会,“有一次感觉有实质性内容”,是请邓杰讲ACD得到30万美元投资的经验。薛军说,“能清楚记住的就是那次活动”。后来邓锋、王熙、李峰也分享过创业心得,但各忙各的也就散了。2001年,华人企业家朱伟人设立清华思源奖学金,这帮人又凑到了一起,这才有了TEG(当时清华企业集团英文简称是TEG)。

  混合着工作与玩耍,TEG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圈子,还受到了主流VC的关注。至此,TEEC的理念、原则和行事风格基本确立。TEEC共同主席邓锋说,“协会宗旨是交流提升、回馈母校,并为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家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邓锋就受益很大。1997年,他和室友柯岩创立NetScreen网络安全公司,获红杉投资,200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04年被Juniper以40亿美元收购。

  “套现了也得工作,”邓锋笑着说。他创办北极光创业投资基金,想做“有影响的事,不再为钱而奋斗;第二跟中国有关,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通过做天使投资和VC,邓锋从下到上帮助草根企业家;同时建一个智库,从上到下提供宏观思维。“希望在更大范围内,从一个公司扩展到对企业家Community(社区)和整个Society(社会)产生Influence 和Impact,即影响力。”

  在校时就做学生会工作的邓锋,出国后也很热心教育慈善(他现在是清华校友基金会的理事)。2004年邓锋给清华捐款1000万元(77级校友后对母校最大的一笔捐赠),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三年已使300多名学生受益。效果如此之好,后来邓锋意识到他其实是已经在做另一种形式的天使投资了。

  当然,“非赢利的事不能为赢利的事去做,但你会带来好处的。”

  创业“兄弟会”

  北极光高级顾问、掌上灵通前CEO杨镭是TEEC副主席,当年在硅谷创业时,三个创始人都是在清华校友会认识的。他说,TEEC不是精英俱乐部,“进入这个组织要求很高,你必须创业、是CEO、有一定的规模、拿到风险投资,但会员不是都找成功的,重要的是现在还没起来但将来会成功的人。”

  TEEC像一个兄弟会。薛军说,TEEC不是名人俱乐部,它没有百人会的高层次,但比华源科技协会更集中。“我们不带面具,有共同语言,‘黑话’说几句就明白,认同很快,我们相互了解底细,立刻就帮。在TEEC人人平等,没有谁是老大……”

  初期TEG举办了几次头脑风暴,“也没怎么轰轰烈烈”,重心就慢慢转到了国内。2002年10月,薛军组织TEG去江西考察

数字电视。2003年2月,他们又去上海考察半导体。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6月22日:美国硅谷银行率十家主流VC访问中国,专门在清华科技园与TEG成员交流。第二天,TEG代表团受到了北京市长王岐山的接见。

  既然越来越多的人回来,邓锋建议TEG索性挪回国内。2005年4月23日,40多名校友在清华召开了“2005清华校友企业家圆桌会议”。他们通过了章程,讨论了新名字——宫力(前Sun中国研究院院长、现微软技术部中国总经理)说,他从没创过业——TEEC也可称清华企业家和高管俱乐部。为了避免弄成“海归俱乐部”,前大唐电信总工程师、现凤凰微电子CEO魏少军担任共同主席。

  由此,TEEC扩大成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拥有北京、上海、深圳和硅谷四个分会。活动越发密切和多样了。他们办培训营、高级演讲(如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Arno Penzias、KPCB合伙人John Doerr)、主题研讨(如半导体、Web2.0)等。2006年4月,TEEC和清华校友会举办2006年会,邀请楼继伟、赵勇、冯军等演讲,颇有影响。

  “范围越小,价值越高,”薛军说,TEEC闭门会议畅所欲言。他们还联络感情,携家人一起旅游。去年8月,邓锋、真宽通信CEO邓杰、万网CEO张向东、驿动网CEO叶忻、亿友CEO马云等去了威海,在甲午海战遗址上缅怀历史,在烟台张裕感受百年民族企业的沧桑。今年2月,邓杰、宋军(清华控股董事长)、莫天全(搜房董事长)、徐航(迈瑞董事长)等参加了2007香港清华校友峰会。

  作为TEEC最年轻的会员之一,亿友的马云(95级电机)心存感激。他做的是交友网站,该领域有“六度分割理论”,即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在他看来,TEEC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网络(Social Networking)。

  像清华人的务实,TEEC也很谨慎,控制人数,保持品质,非企业家会员的比例不能超过15%(没有

房地产界的)。薛军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清华成功的人很多,我们非常尊重,但TEEC有共同的需求和追求,想干一些实事,从来没想做什么富人俱乐部。官员、VC、律师在外边支持就行了,别弄得TEEC像个炫耀,把性质改了。”

  杨镭开玩笑地说,“清华的优秀人太多了,TEEC应该改改名,吸收一些其他行业的人。”他承认,“TEEC是精英俱乐部,但不是不进入它就不是精英的俱乐部。”

  未来商界领袖

  在TEEC办公室,最吸引人的是一张硅谷大公司分布地图。领略了硅谷“企业家的摇篮”,这批有“清华情结”的人也希望再现这种荣光。于是,TEEC的大门向新创业的清华校友打开着,经特别邀请和审批后,他们就进入了“创业家的乐园”。

  除了常规的活动(TEEC有七名执行委员,定期开会,规划工作),TEEC还有一个特色的年度系列活动:“未来企业家培训营”,由TEEC资深成员,为新创业者提供咨询和帮助。“很多东西我们做过了你没做过我们告诉你经验,”邓锋说,“训练营还邀请一些投资人、企业家与创业者沟通交流。”

  2005年和2006年,“未来企业家培训营”在清华科技园举行,十几名TEEC资深成员和数十名企业者面对面交流,十几家投资机构、律师及会计事务所前来观摩。杨镭说,这是TEEC重要的使命,“学校培养你,这种感情;跟年轻的学弟学妹共事,也是一种回馈。”

  2006年,TEEC还联合亚美商会(AAMA)发起了“摇篮计划”(Bootcamp)。薛军、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颜漏有等推动,由十位业界导师对二十位有潜力的创业家一对一辅导,期望他们能成为未来的商业领袖。名单上已经有:颜漏有-中文在线CEO童之磊,诺基亚中国区总裁何庆源-亿友马云,和勤软件总裁李汉生-互动在线CEO潘海东,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万普世纪传媒CEO黄波等。邓锋、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前思科中国总裁杜家滨是第二批导师。

  在“摇篮计划”年度交流会上,杨镭说:“CEO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大到战略,小到打印纸是否要双面打印,都需要自己解决……他说,“这个计划本身的公益性、创新性、挑战性,非常吸引人。”“摇篮计划”将持续五年。

  正如TEEC宗旨所阐述的,这些清华企业家都把“回报母校”作为自己奋斗和成功之后的一项重要选择。邓锋捐赠1000万元,设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基金”以及资助“学校发展基金”。本身作为美国南加州大学顾问,他也致力于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还有不少校友企业家与母校合作,清华俨然成为一种“硅谷”。不过,比起哈佛耶鲁,清华校友基金会太小了,国内也仍缺乏教育慈善的传统。最终,“清华缺的还是钱!”邓锋说,“今天TEEC是一个企业家俱乐部,这些人将来肯定会有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如果到一定程度形成文化,做有意义的项目,引导一些方向,帮助清华发展,我们会很自豪。”

  北大VS清华

  这两所学校在企业家身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但他们与母校有着不同的感情纽带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李方的《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是“北大清华比较学”的经典之作。两校之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大起”的轶事令人津津乐道,也为后来两校的企业家作了预言:“北大人是以傲气著名的,以至于不屑于在世俗中为了某一目的而呼朋引类。清华人则不然,他们似乎天然具有群体合作的精神。”

  在硅谷,创业最多的就是清华校友,他们一起创业的比率也非常高,这种团结令很多学校羡慕。杨镭说,“很少一个清华校友单独出来做企业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薛军说,“清华人比较抱团,互相鼓励提携,以此为荣,很少有在背后说不好的。”

  凝聚力如此之强,清华人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邓锋是展讯武平(79级电子)的投资人,周云帆是亿友马云的“天使”,Tom与Skype的合作是张帆(89级计算机,他在红杉的5个项目4个与清华有关)介绍给王雷雷的,羊东(90级计算机)在软银赛富也投资了很多清华校友(宋柯、方兴东、孙宏斌等)。张帆说,他们有共同的DNA,而这形成了清华的创新文化和竞争优势。

  当然,办企业不见得团体作战比个人英雄更好,“你看李彦宏做得多好!”邓锋说。清华企业家往往有明显的母校痕迹,北大却不。王志东(83级无线电)说,北大崇尚兼容并包,“有风格,但是她最大的风格可能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

  说来也怪,容易“文人相轻”的北大企业家对清华却没有“门户之见”。在新浪网以前,王志东的新天地电子基本上是北大校友,闹得不愉快。他后来尽量淡化学校的色彩。点击科技如今在清华科技园办公,背后是Google中国,侧面是搜狐,王志东并不觉得身处“敌营”。当初他也联系过北大科技园,“真去北大的话可能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在北大对面的新浪、百度当然也是一道校友风景。

  更奇特的一种现象:北大纵横有超过50名清华的硕士博士。王璞说,“反过来的情况不大可能”。他偶与俞敏洪、王志东聚会,但整体上北大企业家不爱扎堆,官方校友会范围太广,各个系(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分散搞很多活动。北大也有一个“北大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为海闻教授),但那更像校-企合作。

  北大清华之争仍将继续。有一种说法:北大推倒南墙,不行还能回来;清华科技园被隔在大门外,根本没有退路。而似乎为了回味“牛津剑桥之争”,冯军(清华87级土木)举办了“爱国者”北大清华象棋比赛。

  《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写道:“中国今后的历史,很可能是清华人来写……成为更优秀的管理者和行政官,并且有望升迁到更高的决策层。北大则永远会以一种精神漫游者的形象被归入另类……只有北大精神与清华精神的结合,才更接近于完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