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个承受特殊压力的经理人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 15:14 《国企》杂志

  主报告

  国企经理人普遍承受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我们的统计表明,同样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与民营企业家群体相比,国企经理人承受的压力,呈现复杂而多变的特征,且不容易被社会所理解。对于这个群体,如果没有人性化的关怀和合理的疏导,持续下去,后果令人担忧。

  七成多感觉压力沉重

  国企经理人群体,感觉压力较重的现象相当普遍。

  我们的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请被调查者选择自己的压力感受程度,选项分别是:从无、轻微、较重、严重。统计结果(如图1)显示:有12.9%的被调查者反映有严重的压力,61.3%的被调查者反映有较重的压力,两者相加占到被调查者的74.2%。这说明,大部分的国企经理人感觉压力较重或严重,说明国企经理人的压力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在《国企》对6位调查对象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压力感受的描述更是让人感慨:

  “每年365天,每天晚上都担心电话铃响,特别是午夜零点以后,电话铃声一响,我就惊出一身冷汗,非常害怕。”

  “我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来教育员工,员工就反问我为什么领导拿高薪?我现在的压力感受主要是,做员工的思想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对员工的质询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上级给我们的培训机会十分有限。我现在感觉人被掏空了,很少有机会给自己多充电。”

  图1:国企经理人压力感受程度总体状况

一个承受特殊压力的经理人群体

  近八成压力反应明显

  国企经理人感受到的压力,很多已经转化为持续的生理反应。关于这些反应的统计数据,后面的压力反应报告中会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整体上这个群体的压力反应情况。

  假设一个场面,100位国企经理人在一起开会。那么根据我们的统计,他们之中有35位,经常受到以下9种反应的困扰:厌倦人际交往、心慌心悸、血压持续高或低、盗汗、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下降、偏头痛头晕、性欲减退、肠胃道不适、溃疡症难愈。

  更进一步的统计显示:这100位国企经理人中,存在8个以上压力反应症状的有45位(占统计数的45.8%);存在7个以上压力反应症状的有60位(60.8%);存在6个以上压力反应症状的有71位(71.1%);存在5个以上压力反应症状的有79位(79.4%)。也就是说,近8成的国企经理人,在上述9大压力反应症状中,都占了5个以上。由此可以判断,国企经理人的健康状况普遍堪忧,而这种状况应该是由长期的高工作压力造成的。

  我们本次调查的顾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平对国企经理人的压力深有感触:“我曾经给一家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讲心理健康的课。一开始上课,我列出了十几种压力感受,问他们有没有这些感受。为了保护大家的隐私,我问他们,凡是有其中任何十种的请举手。二十多位听课的干部中,约一小半举了手。然后再减到九种,大部分人都举起手来。当减到六种时,所有听课的干部都举起了手。看起来,大家感受到的压力确实很大,很普遍。

  承受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如果我们头脑中还保留着关于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等等陈旧印象,对国企经理人普遍有如此大的压力感受,会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们虽然也在经营企业,大多数却和企业没有产权关系,退休之后,一分钱也带不走。

  那么,是什么把这个群体推到了压力巨大的境地?仔细分析我们对国企经理人压力来源和压力程度的统计(见后文),可以大致梳理出导致这个群体压力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在若干个压力来源中,政企关系和竞争对手被选择的最多,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据此判断,在国企改革20多年后,国有企业和政府那种天然的紧密联系仍然存在。和过去相比,政府给国企经理人带来的压力,很可能是有增无减。因为过去政府能给予国有企业的形形色色的支持越来越少了(比如指定银行贷款给国企,无偿供地等),但是各种要求却有所增强(比如环保、税收、就业)。

  《国企》在采访中听到的两段话,可以作为这种变化的一个注解:

  “现在的国企领导,首先要有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即对上层关系的整合能力,在工作上能够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能够得到上级领导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要政策有政策,要钱有钱。”而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不存在与“上级领导”关系整合的问题。

  “我们现在没有贷款渠道。前一段时间想要贷款,请一个很熟悉的银行行长吃饭,结果过两天人家过来请我吃饭,向我道歉,说我们总公司已经被许多银行列入黑名单了,所以不能贷款给我们。”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加速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国企从“同门兄弟”那里获取“易得之钱”的渠道被堵死了。国企、民企在商业银行那里一视同仁。这从近几年,华源、三九等国有大企业遭遇银行集体逼债就可见一斑。

  其次,我们认为,市场对国企经理人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往人们都认为,国有企业搞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意识不够。现在,国企经理人对市场的重视似乎已经不亚于民营企业了。但是,在面对市场时,他们往往又不能像民营企业家一样自主行动,这更加剧了他们的压力程度。

  我们采访的一位国企经理人说:“企业应该市场化,应该把国企放在和民企等其他企业竞争的同样的起跑线上。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企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都有待改革或者改革还不到位。现在我们的许多员工都跳槽到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去了,而在国家控制工资总额上限的情况下,我多付给员工一元钱也不行。”

  世易时移,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压力增加的过程中,国企经理人群体的压力感受也随之悄然积累。

  面对重大投资 战战兢兢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几次波动和调控中,人们一般都认为,国有企业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主角。国有企业经理人,投了一个项目,失败了,还可以换个地方接着当领导,所以对重大项目投资的责任心不够。

  然而,根据我们对国企经理人压力程度的统计(见后文),人们昔日的印象应该发生变化了。

  我们设计了17个引起压力的具体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有近90%的被调查者,在面对“进行重大投资时面临的压力”时,选择了“较大”或“很大”,排在17个问题之首。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国企经理人在面临重大投资时,感受的压力是最大的。

  这个统计结果也展示了一个有意思的历史变迁过程。早些年,国企经理人(在政府干预下)往往容易做出草率的投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确实缺少商业判断力和战略眼光;另一方面,是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纵容了不负责任的投资决策。

  如今,国企经理人群体的素质应该说有了明显的进步。过去20余年,正是中国企业界迅速吸收国际上先进企业经验管理理念的阶段;也是国有企业不断吸收民营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阶段。现在我们似乎可以说,多数国企经理人的思维方式、对企业的理解,已经不亚于民营企业家,并且逐步接近跨国公司的水平了。

  但是,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更为挑剔了。随着国资监管体系的完善、国资委考核力度的加大,加上市场竞争的考验,一次失误的投资,就可能断送一个国企经理人的前程。这种背景下,面对动辄数十上百亿的投资,他们敢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吗?

  我们采访的一位国企经理人,性格开朗,自认为处理工作游刃有余,压力感受不大,但是当谈到重大项目投资时,还是谨慎地说:“目前我们有几项投资,都是很大的投资,这给我的压力也不小,因为事关公司的前途”。

  来自出资人的压力比预期小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国有企业经理人进行业绩考核,2005年国资委又在中央企业内部推行外部董事制度。在国资委比较强势的改革举措之下,一般认为,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国企经理人带来的压力应该非常大。

  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认识。在压力来源和压力程度两方面的统计中,来自出资人的压力都排入了前六位。

  直接受国资委考核的国企经理人,对自己的业绩能否让国资委满意高度重视,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职位。没有了职位,再有雄心壮志,也没有机会发展企业了。有一位央企分公司负责人提出,企业进行果断的改革,就可能影响当年的业绩,但对长远的业绩提升大有好处,这种情况下,对当年业绩的考核应更加公允。

  不过另一方面,国资委带给国企经理人的压力也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在压力来源和压力程度两方面的统计中,出资人压力的排名都没有进入前三。这说明,国企经理人群体,并没有把国资委监管带来的压力,当作最重要的压力。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判断,在国资委成立之初,企业界和学界最担心的问题――国资委会不会是“老板+婆婆”,现在看,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

  能源业:市场压力小 安全压力大

  在分行业的交叉统计中,我们发现,分布在能源行业的国企经理人的压力特征较为特殊。

  对于出资人(利润)和竞争对手两大压力来源,来自能源行业的调查对象认为重要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这反映了能源行业高利润、垄断性的特点。如图:

一个承受特殊压力的经理人群体

  图2:出资人(利润)带给不同行业国企经理人的压力比较

一个承受特殊压力的经理人群体

  图3:竞争对手带给不同行业国企经理人的压力比较

  而对于安全生产,来自能源行业的调查对象的重视程度则非常高,仅次于建筑行业,排在第二位。这与目前能源行业事故频发的现实也是吻合的。如图:

一个承受特殊压力的经理人群体

  图4:安全生产带给不同行业国企经理人的压力比较

  缺乏有效的缓压方式

  除掉道德、感情的因素,人们很难否认,国企经理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格外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整体性地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是值得担忧的。

  人在压力过大时,会自发地寻求缓解压力的方式,这个群体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的采访对象也都在寻找自己的缓压方式,比如:

  “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是我会用锻炼身体的方式为自己减压,通过长期的跑步健身,我的压力才不会日积月累,以此避免压力过重导致精神崩溃。”

  “我脾气不好,有时会大声地训斥下属,也会大发脾气。”

  不过,通过我们的统计和心理学家的分析,国企经理人群体的缓压方式,在整体上是不容乐观的(见下文)。有效的缓压方式他们采用的不多,无效的方式倒是采用的不少。

  关于如何缓压,王二平研究员配合本次调查所写的一篇文章(见 页),值得国企经理人认真阅读一番。

  当然,缓解国企经理人的压力,更重要的可能还要靠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些人,注定要经受比别人更沉重的压力的考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