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从领导干部到职业经理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 15:04 《国企》杂志
国企观察 主编 杜亮 记者 郭大鹏 崔艺凌 化文娟 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到底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干部,还是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经理人?恐怕仍是值得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本期《国企》杂志推出了“百名国企经理人压力调查报告”的封面报道,调查对象是中央企业子公司副总经理以上的经理人员。该项调查从策划、执行到问卷回收、统计分析、撰写报告历时三个月,有107位国企经理人配合了我们的调查。调查的结果,用一位民企经理人员的话评价,“真实地展现了国企经理人转型期的内心世界。”压力调查报告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于国企经理人的描绘,相信会对这个群体及其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决策起到实际的参考价值。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是中国国内第一份专门针对“国企经理人”的调查报告。事实上,从我们策划这项调查之始,就碰到了如何给这个群体“冠名”的问题——用“国企领导人”,“国企负责人”还是“国企经理人”更为贴切?最后,综合专家们的建议,我们选择了“国企经理人”的称呼。尽管它不完全与这个群体定位的真实现状吻合,但更能准确反映国企改革的目标取向。 国企改革自发轫之初,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政企不分”。多年来,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政企不分”,到现在应该说,对于政府该干什么,企业该干什么,已经清清楚楚,没有人会提出什么疑义了。但是,作为体现政企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国企经理人员的定位、职责转换问题,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到底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干部,还是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经理人?恐怕仍是值得进一步厘清的问题。我们曾经以文件的形式赋予“厂长、经理”14项自主权,也曾尝试过建立企业家市场,还曾大力推行过取消国企领导行政级别的举措,应该说这都是使传统意义上的国企领导干部向职业经理人方向转变的重要步骤,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企改革发展的规律。不过,国企经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问题在人们的观念深处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恰恰是困惑绝大多数国企经理人员、并给他们带来异常压力的重要来源。 之所以有此困惑,是因为“领导干部”和“职业经理人”,在评价体系上,有着质的不同。作为领导干部,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上级服从下级”,首要的职责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让上级满意”。并且,对于领导干部,我们有更多道德层面上的规范,有时甚至是以“完人”来要求他们。而对于职业经理人,则是以是否愿意和能够为股东谋利益来要求,这里面更多体现的是法律上的规范和定位,也就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所倡导的“信托责任”。这与企业所有制无关。对于国企的职业经理人来讲,首要职责就应该是为国家股东创造价值。十六大以来,各级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建立,对国企的经理人员来讲,实际上是朝这种定位方向更前进了一步。 在国企经理人员身份的识别和定位上,做的比较成功的企业当属中粮。2005年初,上任中粮集团董事长不久的宁高宁将该公司一年一度的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改名为“经理人年会”,会议组织者还策划了“中粮经理人回家”的感人一幕。此后,经过两年多的观念革命,如今,中粮的“领导干部”们已经接受了“职业经理人”的新定位,为这样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国企的市场化、全球化生存打下了坚实的观念基础。应该说,作为宁高宁前任的周明臣,在把一个处在完全竞争领域的老国企打造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已经作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而在宁高宁任上,则真正完成了一家老国企在灵魂上的革命。这样的企业,未来的全球竞争力不可低估。 国企经理人员身份转换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但是相信各方对于职业经理人理念的每一次深化,都会让今后的国企改革有更进一步的质的提升。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