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和谐企业路迢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5:30 《企业文明》

  策划人语:

  企业在社会有机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和谐与否与社会是否和谐呈一种深度互动的关系。企业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动力与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趋向和谐的企业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不和之音,已经给社会形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企业不和谐的种种表现及生成的原因,需要勇于面对全面剖析,和谐企业的构建之途更待积极探索。本刊在去年第十一期以“构建和谐企业”为题的独家策划,以近20个版面的内容初步涉及了这个话题,本期仍以此为题,旨在促进大家的关注和推动其深化。

  ★ 企业和谐的困局与路径

  ★ 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 国航和谐的外部构建

  ★ 和谐企业的内涵与途径

  ★ 正德厚生助建新农村

  ★ 改制企业利益分配中的八对抗阻

  ★ 劳动关系紧张的症结在哪儿?

  ★ 资料链接:科学发展 和谐共赢

  企业和谐的困局与路径

  当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在总体和谐向上的同时,也忧心忡忡地听出企业在美丽光环背后的不和之音……

  - 李万全

  捂不住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快速推进,在总体和谐之中仍然存在“不和之音”,有的甚至十分尖锐。其主要表现:

  劳资矛盾上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劳资关系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相当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前,还处于比较正常和良好的状态。但从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深刻地冲击着原有的劳资关系,逐渐加重了其矛盾成分。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安全系数低;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得不到有效落实;劳动保障覆盖率低;漠视员工的民主权利,不尊重员工应有的尊严,甚至践踏人权,等等。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共发生劳动争议事件3 803起、涉及人数12.25万人,其中,集体争议2 588起。进入21世纪后,劳动争议事件与日俱增,到2003年,全国已达到22.6万起,涉及80多万人;集体争议10 803起,人数51万多。从1995年到2003年的仅仅8年时间中,劳动争议件数竟增加59.5倍,其中,集体争议事件数增加了4倍。在这些争议中,涉及劳动报酬问题的占1/3、福利保险占1/5、工伤事故占1/6。这些冲突还基本上属于经济方面的,其它有关民主权力方面的冲突也在不断发生。

  分配结构失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贫富悬殊趋势日益加大。无论是按照基尼系数来衡量,还是按照收入分组来衡量,我国的贫富差距都已经进入世界上收入分配很不平等国家行列。我国社会中20%的人拥有整个社会80%的财富,而另外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拥有80%财富的那20%富人,虽然有充足的支付能力,但需求开始处于饱和状态,而拥有20%财富的那80%“穷人”,虽然有多方面的需求,但却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这种失衡,主要反映在:区域之间的分配失衡,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失衡,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失衡,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失衡,企业内部之间的收入失衡,等等。从东部、中部、西部区域来看,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行业收入差距也与日俱增,仅以2004年为例,

证券行业人均收入为50 529元,而林业系统的人均收入仅为6 718元,前者是后者的7.52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实际收入差距在5倍~10倍之间。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同为国有控股企业,2003年宝钢股份负责人最高薪酬的前三名平均为85.34万元,而中石化负责人最高薪酬的前三名平均为28.4万元、华能国际负责人最高薪酬的前三名平均为47.34万;另外,2005年银行行长的税后薪酬,建行为110.5万元,交行106.031万元,招行267.83万元,民生银行191.61万元。企业内部员工与经营者之间的差距也令人惊愕,小的为十倍、二十倍,多的为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这种状态势必给社会的利益关系带来一系列问题与矛盾。

  治理结构失范 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制定并实施了《公司法》,许多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但总体上说,这种进展并非全局性的、突破性的,其效果也差强人意。据调查分析,在近年全国2 000多家试点企业中,96.3%的企业成立了董事会,86.1%的企业成立了监事会,74.3%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股东大会。然而,即使有了上述形式,而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推行失范,有的监督乏力,有的设置缺损,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公司市场治理机制存在功能性障碍,等等。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抽样调查,530家样本公司中62.6%即332家公司有国家股股份,而在这332家公司中,有39家(占11.8%)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册上只标明国家股有多少,至于是谁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和承担股东责任却不得而知。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股份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而国有股股东的权力却又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甚至包括地方政府本身。由于政府部门都各自有不同的行政目标,且其行政目标不可能与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因此,当二者产生冲突时,行政目标自然会取代企业目标,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同时,由于拥有对企业的掌控股份,行政部门有权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企业发号施令,向企业委派董事、董事长,甚至还控制经理、副经理的人选,打乱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运行规则。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在公司制改造后的国有企业中出现了新老“三会”并存的局面,各自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形成我国目前特有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系。这种格局造成了企业管理层次多元化,管理职能重叠性,职务交叉、相互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干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当然,这种格局经过不断地规范有所改善,但从根本上讲,新老“三会”的工作关系依然缺乏规范,进展常常受阻。

  人际关系疏离 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价值体系在没有确立和完善的情况下,人际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淳朴的社会民风渐行渐远。这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受商品经济的冲刷致使人际关系从宏观上日渐冷漠和疏远。据一份对某社区民意调查显示,有近63%的居民不知道隔壁邻居的名字与职业,约有45%的居民不认识里长与社区主委,83.9%的居民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区活动。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居民对于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现状已经习以为常,这种情况在年轻一族中更为明显,20岁至29岁的受访者对于邻居的认识程度以及主动寒暄的程度,远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居民。在人情疏远的背后,网络虽然缩短了人们的交际距离,但那种冷冰冰的沟通让人们很难在内心暖和起来。另一种就是在微观层面上以“同学”、“战友”、“老乡”“家族”为纽带的小团体却在披着虚伪的人情面纱下流行起来,而这种畸变的状况也常常以商品交换的原则支撑着看似温情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非正式组织。而在企业正式组织中,那种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也在逐步发挥着作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会利用工作之便或业余生活时间相互串门游走,或是相邀于酒桌上把酒言欢,称兄道弟,或是唱跳于娱乐场所搂肩搭背,呼朋唤友,或是勾结于寻租活动中默契配合,损公肥私,或是密约于风月情场传情递意,寻花问柳。这种非正式的小团体,往往游走于国家和企业政策与规定的空隙或边缘,于集体利益不顾,挖空心思地成就其小团体利益。这是当今腐败盛行的一大根源。

  企业信用缺失 我国企业信用普遍堪忧。一项调查显示,有68%的企业曾经因信用问题受到损失。被调查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在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拖欠货款、贷款和税款;违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披露虚假信息及质量欺诈、知识产权侵权等。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对外付款和履约方面存在较普遍的信用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赊销比例低、竞争能力差、坏账水平高、应收账款回收时间较长的现象,与国际企业先进水平相距甚远。我国企业赊销比例只有20%左右,而欧美企业达到90%以上。由于赊销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商业机会白白流失,企业竞争力和交易规模受到严重影响。按此推算,同等规模的欧美企业,其销售规模将是我国企业的4.5倍,尽管如此,欧美企业坏账率只有0.25%到0.5%,而我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高达5%,是欧美企业的10倍~20倍;欧美企业的账款回收时间为37天,而我国企业为90天~120天,是欧美企业的3倍~4倍。目前,我国一些小型企业的产品质量存在较多问题,甚至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企业,受利益驱动,生产劣质产品。据卫生部通报的2005年全国食品抽检监测数据显示,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类食品抽检监测,平均抽检合格率仅为87.49%。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6 000亿元左右,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据商务部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人民币1 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约2 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 000亿元。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外贸发展的重大障碍。

  发展模式落后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过快、过热,表现为高投入,主要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2000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均20%以上,2004年为40%,个别产业、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资源性企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汽车、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60%左右。而另一方面,我国过快发展、发展过热的资源性企业、行业,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导致资源能源短缺,煤、油、电、运高度紧张,结构失衡而且产业结构水平低,比例失调,增长呈粗放型。我国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却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是美国的3倍~4倍、欧洲的4倍~5倍、日本的7倍~9倍,甚至是印度的1.8倍。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自然资源的肆意浪费,造成我国环境和生态严重破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为此,我国的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40%、60%以上,国家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和损害。

  心理健康堪忧 快速发展的我国社会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和疾病的情况与人数急剧上升。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存在心理障碍的比率高达20%左右。据调查显示,全国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自杀,还有200多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22人自杀。在企业里,心理疾病变异情况屡见不鲜。据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与有关单位对全国数百个企业家的抽样调查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有明显抑郁症或狂躁症等心理疾病的占5.78%。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竟有1 200多名企业家因种种心理障碍走上自杀之路,而这还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一个部分。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不但企业管理者心理疾病普遍且不轻,为数不少的员工心理健康也令人堪忧,六成以上的男性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是那些改制企业中的员工,心理问题更比一般企业普遍,具体表现为担忧、失落、自卑、困惑、愤懑等心理特征。这些心理问题轻者影响自身健康成长,给工作和学习带来阻力,重者影响周围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最后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正如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SARS流行、东南亚海啸等,导致许多相关公司的员工情绪低潮,陷入恐慌的迷茫之中;西安杨森公司2002年有3名员工因公出差途中遭遇空难身亡,就使公司员工很长时间陷入压抑,无心工作,效率低下。

  藏不住的谜底

  不可回避的问题令我们不得不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这些现象呢?

  目标设置矛盾冲突 一是设置“政出多门”,不统一。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根据需要所制定的各自的规定与要求、企业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工作需要制定的工作目标,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二是目标名目繁多,瞻前难顾后。有的企业目标设置高达28个,既有经济、质量、技术、安全、环保、销售等方面的,也有政工、党建、团建、工会、教育、培训、安居等方面的,并且有的目标相互矛盾,使执行者处于“两难选择”。三是目标之间相互缺乏通道,难以协调。正因为目标多、内容广,甚至有些是相互重叠、相互抵制,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避轻就重、孰先孰后就成为问题。在难以协调的情况下,有时就会出现“丢卒保车”或者“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导致初衷的目标“南辕北辙”。我们不可否认,企业的发展是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企业在企图全方位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扮演左盼右顾、左右逢源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使企业及其执行人很难“扮”到位、演出彩。

  社会责任意识淡漠 社会责任表现在企业“老板”对员工的责任、员工对产品和对消费者服务的责任、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上。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责任意识并没有在企业深入人心、形成习惯与自觉。有的企业“老板”并没有真正认清员工的作用与地位,认为“三只脚的动物难找,两只脚的人遍地都是”,因此,对员工的苛刻要求令人发指,对员工的人权践踏肆无忌惮,对员工的生命保障视同儿戏。正因为领导者的“不为”或“乱为”,致使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马虎工作,得过且过,缺乏责任心,丧失上进心。有的企业在对外合作上也“自恃清高”、“恃强凌弱”、“单边主义”、“过河拆桥”,致使配套商、供应商、合作商关系冷漠,甚至尔虞我诈。有的企业对国家与社会、对大自然生存不闻不问,“只管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的甚至连自己的“门前雪”也懒得打扫,其行为既失信于他人,也失信于企业,更失信于社会。

  利益协调机制缺失 社会发展需要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因此利益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我国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市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就业环境、劳动保障环境的各种政策,但却没有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得益于国家良好的政策支持,但更需要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保证与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缺失,致使近年来因利益矛盾引起的事件频频发生,无论是因“工资拖欠”而引发的百万民工与老板的冲突浪潮也好,还是因劳工权益屡遭侵犯而引发的陕西省咸阳市天王兴集团高达5 000多人且持续40天的工人大罢工以及其它地区的员工集体上访也罢,由于渠道不畅,有的被迫采用过激的行动表达诉求。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非暴力的集体行为背后所蕴藏的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法国前不久发生的民众骚扰、泰国最近发生的军人政变也皆是因社会利益协调不力才酿成的社会动荡。

  公平效率关系失衡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既是指从微观上讲贡献与收入要相对称,又是指从宏观上讲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公平效率关系,就是讲既要实现公平,也要做到贡献与收入挂钩,以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就是要解决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更多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然而在经济改革初期,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而且实行了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和不同的分配方式,以此激励更多人大胆拼搏奔小康。但是由于当时的分配关系未理顺、税收制度不健全、社会监管力量不完善,导致了分配秩序混乱,贫富差距拉大,富的收入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元,贫的收入只有几百元、上千元,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一小部分人手里,公平效率关系失去平衡。动力机制强势、平衡机制弱势,是导致公平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

  企业文明程度不高 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就是先进企业文化的积累以及展示。但是纵观中国企业,先进文化真正形成自觉的企业屈指可数。为数不少的企业管理者,不懂得用文化管理人,而是凭着主观意愿、老板的威风、严厉的惩罚、小恩小惠支配人、驱使人;有的企业虽然也支离破碎地运用了些文化手段,但那也是故作姿态,逢场作秀罢了。文明程度不高在企业中的反映,还表现为:个人利益优于集体利益,小集体利益大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重于未来利益,企业利益胜于社会利益;制度管人不如人管人灵活;创新文化缺乏支撑,宽容包容没有氛围,等等。

  宏观环境负面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一是贫富悬殊加大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力度。“穷人”们不惜手段追逐致富,“富人”们绞尽脑汁为我所用,市场的竞争“格斗”更显惨烈。二是奢侈之风改变着人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生活作风上的奢侈、讲排场摆阔气的奢侈、生产经营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奢侈、工业加工中自然资源的奢侈,一掷千金,造成极大浪费。三是腐败之风挫伤了人们为国为企冲锋陷阵的积极性。“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旧思想因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影响正在社会有所抬头,并逐渐成为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治不力致使邪恶萌发乃至上升,改变着原本美好的“真善美”。

  挡不住的步伐

  企业是国民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单位,是经济社会赖以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讲,企业即社会,两者有着相互依赖与深度互动的关系。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企业不和谐,社会和谐就只能纸上谈兵。然而,和谐企业是什么样?和谐企业就是结构合理、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企业。这里指的“结构合理”,就是企业的组织、人才、产品、分配以及治理结构的科学合理;这里指的“良性运行”,就是企业的运行方向一致,摩擦系数小、摩擦成本低、富有效率;这里指的“协调发展”,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客户合作、企业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企业必须正视凸显的以及潜在的问题与矛盾,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绕道而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一个个问题,用发展的结果去化解一个个矛盾。

  加快企业发展 发展既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和谐企业的首要目标与重要手段。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发展的方法是优化经济与产品结构,使主业更精更强、辅业更活更专;发展的途径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即国内和国外市场,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转变增长方式 不断淘汰落后的增长方式,努力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卫生型”的发展方向,不以牺牲自然资源、环境保护、风土人情为代价,以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是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人本管理的核心是:正确地认识人,科学地激励人,合理地培养人,适当地约束人,有效地保护人。真正使人本管理凸显人性和人文关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企业同步发展。

  搞好制度建设 在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强化董事会建设,完善股东大会制,健全选人用人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健全与强化企业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功能,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提供文化支撑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促进人人和谐的局面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方法。把挖掘、总结、提炼、补充、融合、推进具有企业本土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结合企业实际适时开展和谐班组、和谐车间、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的和谐创建活动,让和谐气息充满企业的上上下下。

  建造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成为企业敢想敢干、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争作贡献的精神支柱。尤其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不间断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整个企业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和谐关系。

  强化社会责任 以股东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构成的公司责任是现代企业必须坚定地承担并需要认真履行的职责,要以不断增长的经济、搞好环境保护、勇为社会无私奉献的良好表现,赢得客户满意、股东满意、社会称誉,争做社会合格的“企业公民”。以SA8000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责任体系,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与桥梁,应该逐步引进、消化、落实,使企业真正承担起对员工负责、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自然生态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神圣社会责任。

  改善竞争模式 改变传统市场竞争模式,变“刺刀见红”竞争为“和风细雨”式竞争,变“相互杀价”竞争为“协调步调”式竞争,变“

拳击式”竞争为“跳高”式竞争,变单个竞争为集团式竞争,变“你死我活”竞争为“合争”,变“狭路相逢”竞争为“差异化”式竞争,使市场竞争既“争”也“不争”,既激烈也有序,既残酷也合理合法;企业内部也要防止过度之争,尽量减少冲突与矛盾。

  呵护心理健康 世界500家大企业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设置了“心理服务项目”。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心理问题因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对心理学的应用几乎是空白。解决员工心理问题,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既帮助员工解决因个性、情感、私生活和社会问题等非组织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又通过企业环境的改善解决员工因组织因素引发的在工作、学习、待遇、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通过心理服务管理,培养心理咨询师、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等办法,因势利导地消除员工产生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

  和谐企业不是海市蜃楼,企业和谐也不是一日之功。只要我们立意高远、常抓不懈,和谐之花定会在中国企业“万山红遍”!

  (责任编辑:仲 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