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攘外必先安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15:46 《商务周刊》杂志 | |||||||||
12月27日,是中外运高层变动一周年的日子。 去年的这一天,国资委免去张斌的中外运董事、总经理职务,原五矿集团总裁苗耕书、招商局集团副总裁赵沪湘分别担任中外运董事长和总经理。 “中外运今年非常综合化,物流一直是中外运的薄弱环节,新班子上台后主要还是
中外运的业务主要涉及货运代理、快递服务、船务代理、海运、汽车运输和仓储码头等九大项,其中最为出色的要数海陆空货运代理和快递业务。 由于没有承运工具来保证舱位供应和价格的竞争力,中外运货代在其他货代公司的竞争下,逐渐丧失市场份额。而着力发展集装箱市场的中远和中海,日益成长为中国的“巨无霸”。至张斌离职时,虽然中外运依然坐在国内海运市场老三的交椅上,但它的规模实力与中远和中海相比相差已然悬殊。 眼看着自己集装箱船的数目难以与中远和中海抗衡,中外运在张斌时代就开始希望通过“港航一体化”阻止货代业务的缩水。 2005年3月31日,中外运集团与四川航空就入股川航集团49%股权达成初步意向,中外运将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占有川航集团49%的股份。另一方面,中外运与民营企业申通快递接洽,试图买下其51%的股份,从而将航空网络与地面网络连接起来。 就在张斌试图将中外运构建成一个可以“海、陆、空”立体作战的“物流帝国”,完成从传统的外贸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企业转型时,中外运内部的公司政治打乱了企业的战略布局,张斌的很多战略设想无法被贯彻和执行下去。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关于中外运公司政治斗争的不同版本在坊间热传。直到2005年12月27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和副主任王勇专程来到中外运集团总部,正式宣布张斌下课的消息。 完成人事调整后,中外运的业务重点开始遵照“快递暂缓、海运当先”的原则进行调整。 “中外运高层的更替必然带来中外运的战略转型。中外运空运这块的重心将逐渐减弱。”赵杨对《商务周刊》分析说,“张斌和罗开富都是从空运口出来的,而苗耕书和赵沪湘并没有这个背景。” 事实上,苗耕书和赵沪湘上任不到三个月,烧的第一把火就印证了赵杨的观点。 今年4月底,中外运投资2.3亿元的天津集装箱堆场正式启用。中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建卫表示,中外运2006年将投资25亿元,其中一半资金用于堆场和码头的建设和收购。中外运多名新任高层也在各场合公开表示,干散货的海运运输将成为中外运日后“强攻”的阵地。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海运和码头业务上,今年上半年中外运在山东和广东等地购买大量码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水运网络,这种布局在珠三角地区体现的更加明显。 同时,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给中外运做出了“发展海运,并重点发展干散货运输”的建议。虽然干散货市场被业内看作“夕阳行业”,运价跌宕起伏,但中国能源物资的大量进口为这个市场打了持久“强心剂”,中外运打算放手一搏。 “集装箱市场的座次已经排定,但干散货还有机会。”赵杨认为,中外运新班子之前的从业背景,可以帮助中外运开拓多年来一直想做但没做好的干散货运输,并以此为切入点做大中外运。 “空降”中外运总经理的赵沪湘,原为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在投资港口码头方面经验丰富。这对于擅长集装箱堆场建设的中外运来说,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打造一个“堆场+码头”的产业链模式,对发展旗下的集装箱业务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同时,中外运现任董事长苗耕书,曾经在1997—2004年担任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该公司是中国资源性物资的主要运输商,每年进口大量的煤、焦炭、铁矿石和氧化铝等货物。业界认为,苗耕书的这一背景将有助于中外运向干散货运输转型。 为保证中外运转型的资金需求,新领导班子继续抓好对中外运利润贡献最大的空运业务。今年9月19日,中国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大韩航空公司在北京签署协议,决定在华成立一家货运合资企业。 “苗耕书上任后,中外运重海运轻空运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海运方面年初的并购动作很大,可是除了集装箱在华东华南有些动作外,总体战略还是比较保守。”赵杨认为,高管更替后的中外运,其转型尽管已经吹响号角,但依然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在于目前中外运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内部人事的整理上。 都说“中央军”转身慢、转身难。不过中外运一年来的稳健变革还是足够让人眼前一亮,毕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这家央企找准了短板并迅速下手,完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四级跳。 不过,有必要提醒中外运的是,张斌离职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中外运艰难转身的一面,更多的是中外运多年内部文化积弊的一次大爆发。对于国企的这种通病,如果中外运依然不能免俗,那么其物流帝国梦也就无法奢望稳健而快速地实现。(记者/谢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