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平安转身混业经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15:19 《商务周刊》杂志

  两年前,刚刚上市后就不断大幅收缩业务的平安保险给了市场一个错觉:一向凶猛霸道的“枭雄”似乎正在变得日益温顺。两年后,业界发现这一切原来只是伏笔。

  11月22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旗下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共同认购了上海浦发银行向机构投资者配售的A股股份,总额达人民币约19.74亿元,总持有股比上升为4.94%。

  3个多月前,平安成功收购了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加上此前控股的平安银行(原

福建亚洲银行),获得了保险公司中首屈一指的银行业务。对平安而言,收购银行股权不仅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保持业界领先地位。

  “平安集团已经把对商业银行股权投资列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平安集团执行董事孙建一表示,投资深圳商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会有更大的投资举措。

  短短两年不到,马明哲带领平安四处征伐建立起的金融体系,甚至连国内保险业“大哥大”中国人寿也甘拜下风。尽管现在还不能言说成功,但平安无疑是向金融控股集团变革最为迅速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保险企业在所有金融企业中,一直以“凉菜”身份为金融大餐调节气氛,呈现的特色就是规模小、营利模式单一、资产利润率低。尤其是狭窄的投资渠道,使得保险企业或者在债市里守着央行利率“靠天吃饭”,或者在银行里为蝇头小利把自己沉淀为一个超级存款大户,过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1990年代中后期,马明哲带着广东人的生猛,从美国学习“寿险打天下”的理念,从中国台湾学习“营销为王”的市场策略,以深圳为起点开始“北伐”,一路杀遍全国,甚至在金融重镇上海一度打败了世界保险业老大美国友邦。行业里开始掀起复制平安“保险营销”的热潮,从规模上带动中国险企迅速长大。

  但以人海战术拉保险的“一招鲜”,带来的仍然只是规模的膨胀,却不能解决险企“强身健体”的问题。当平安把“拉保险”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因为核心资本的孱弱、营利渠道狭窄,造成偿付能力岌岌可危,特别是1990年代后期全行业对利率风险的麻木造成巨大的利差损,把最狂飙突进的平安率先推到了市场“悬崖”边。

  为扭转这一绝境,整整两年时间,平安进行了大规模整肃准备上市。一方面,李刚等一批曾经的悍将流失;另一方面,汤美娟、张子欣、斯蒂芬·迈尔、梁家驹等“海归”、“洋枪”被招致麾下。尽管主业和业绩并不突出,经过包装后的平安公司于2004年年中完成了香港上市大业。

  上市真是个好东西,不但能迅速大规模补充资本金,而且借股市源源不断的资本供应渠道可以实现市场“不死鸟”的梦想。平安因此一夕之间从重债压肩的资本饥渴者摇身变成现金大把抓的“款爷”。财大气粗的平安却突然变得低调起来,保险主业的表现不温不火,直到人们发现,它正全面转向,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打造一家全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

  平安的转型与保险全行业的困境有关。身背巨额报单的国内险企,现在都在一窝蜂寻找能够取得较高回报的投资渠道。但面对短期内这种情况不可能较大改观的现实,平安选择了金融控股公司这条道路,通过全业务经营来运作保险资金,让保险、银行、证券和产业投资等业务在高速融合过程中,赚取其他金融单一业务无法取得的高额利润。

  今年上半年,平安保险的投资总规模达到340亿美元,其中94%为境内投资。集团明年还拟发行不超过11.5亿股A股。为拓宽业务渠道,平安信托已经以10亿元投身于

房地产,而且在类似洋山港、浦东综合试点等众多大型国内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中,也出现了平安的影子。与此同时,它还是险企中最积极的QDII牌照竞争者。

  业内人士表示,自从“国十条”赋予保险资金更大的投资空间之后,一个保险资金加速集结商业银行的时代已经到来,一向以速度取胜的平安无疑将是其间最惬意的“弄潮儿”。(记者/宁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