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2006管理十大变化: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 11:31 新智囊

  从喊的“响”到能否做的“实”

  对于创新已经不需要在观念上的争论,唯一的节点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创新

  毫无疑问,创新是这两年在中国叫得最热的话题,和去年在“自主创新”和“协作创新”概念上争论不休不同,今年更多的企业将创新付诸实践。

  2006年11月14日,在IBM员工大会上,IBM公司CEO彭明盛宣布将投资1亿美元用于10个创新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全部来自创新即兴大讨论(Innovation Jam)——一场由IBM发起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头脑风暴,这也开创了一个企业在实现创新方面的新路径。

  创新贵在于破

  创新难在何处?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而言,创新的来源或者从何下手是企业在创新方面最大的困难。中国企业不乏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但是更多的企业家是针对问题作出调整,如果这也是创新,那么只能算是被动的创新,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更多需要的是主动创新。

  那么企业中的创新最大来源是哪里,是研发中心还是实验室?结论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2006年,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战略与变革咨询服务全球负责人MarcChapman在全球范围内访问了765名CEO,并发布了一份2006年发布的全球CEO研究,该研究显示,这些全球CEO中有45%的人认为,企业创新的关键来源是最普通的员工,而专职于创新研究的研发部门提供的创新不到20%,另外,有35%以上的CEO认为,企业外部创新来源于业务合作伙伴和客户。

  正是这个结论让IBM有了展开创新大讨论这样的想法。这场创新大讨论吸引了来自104个国家的15万人参与,包括IBM的员工、家属、高校、业务伙伴和来自67个国家的客户。在两场72小时的讨论中,参与者共发表了46000个想法,综合了IBM最先进的研究和技术,并结合他们自身的应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新兴商业机遇,经过数次筛选,最终确定了10个创新方向。

  在创新来源上需要突破,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则是一种建立的过程。IBM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和中国教育部正式签署在高等学校建立服务学科的合作协议。

  对于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开创了“新服务”时代的企业来说,这个协议的签署对于中国和IBM来说都意义非凡,正在迈向服务经济的中国终于有了正式高等服务教育,而IBM不仅为自己进行了长远的人才储备,也更加确立了其第一服务企业的地位,可谓双赢。

  什么时候最应创新?

  与挂在嘴边相比,中国企业对于创新的实际行动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中国企业还能过得比较安逸,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的高增长,处在基本温饱下的中国企业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胆魄。

  在今年的6-9月份,IBM与智囊传媒·《新智囊》共同在中国举办了全球创新展望(GIO)的两场创新沙龙和一场论坛。GIO汇聚了中国上百位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及公共机构的领导者和思想领袖,展开了一场关于创新话题的狂想,可以说GIO搭建了一个最为特殊的舞台,它属于全世界令人关注的思想者——无论是纯粹的思维发散者还是实用主义者,它都是一个开放、坦诚、自由发挥的舞台。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的平台上,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才有可能出现最令人意想不到和激动的创新来源。

  论坛召开的日子9月18日也是中国的国耻日,选在这个时候召开论坛是有特殊意义的。国耻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是真正挨打的日子源起不是“九·一八”,也不是甲午战争,甚至不是鸦片战争,那是什么时候?有专家说是1793年,也是9月份的一天,英国的公使马戛尔尼到承德朝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国通商。但是,40多年之后英国的炮舰让外国的货物充斥了天朝。

  200多年前中国是强大的,但是由于缺少变革,仅仅40多年后中国就落后挨打,以至于在其后的200年内中国一直羸弱,这说明一个国家在其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其应该变革的时候。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当一个企业丧失了创新动力的时候,这个企业也就是危机开始积累的时候。

  诚然,在GIO上,相当一部分来宾对于问题的描述远远超过了对未来的设想,这表明中国企业在面对创新问题时,依然有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或者说他们的思想火花还不够明显,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于找到未来的路径,与其说这是对未来的预测,不如说是在寻求思想的火花,触发个人、企业和世界的深远变革。只有先打破常规,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突破,否则只是对问题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根本。

  现在的中国正在走向复兴,尤其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品牌,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最大赢家。2004年,曾经有一个美国家庭说不要中国制造的东西,把家里所有中国制造的东西扔出去,结果这个家庭一年以后生活一团糟,不得不在报纸上发表失去“中国制造”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这足以说明中国制造的强大,回想200多年前的教训和今天中国的内外环境,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个时间非常有必要谈一谈“中国制造”的下一步怎么走,如何才能达到“中国创造”?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与工具和技术无关。”这是IBM公司即将出版的《全球创新展望》一书的开篇语,这形象地说明创新不再是有待寻求实际用途的发明创造,也不再是孤独天才暴风骤雨似地席卷世界,创新正变得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把握未来的创新趋势。对创新的忽略虽然不会立刻显现弊端,但是当它在某个日子发生时很可能已经是无法扭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