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 著 姚燕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马克斯·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尽管也在社会学上颇有建树,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以一名经济学家为人所知的。他被誉为现代工业区位奠基人,其代表作《工业区位论》已早于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事实上他的兴趣和贡献也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文化社会学上。因了这本《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的译介,我们可以了解作为社会学家的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寂寞和贡献。这本书解释了各文化在其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区域中的本质和真实情况,并致意人类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价值。他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是从批判其兄对中国文化误解开始形成的,并受到尼采的深远影响。他认为,用他的文化社会学思想作出的判断﹐只能为那些处于同样价值体系中的人接受。(王建坤)
《君士坦丁大帝时代》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著 宋立宏 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本书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对称之作,19世纪后半叶史学名著,此为首部中译。《君士坦丁》把古代蛮族个人主义的衰弱联系于基督教的兴起,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把现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又联系于中世纪基督教的衰退。据说,布克哈特写完这两部著作后,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教学上,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传授,孜孜于文明承传。如果放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有理由认为,布氏以他独特的方式应对现代性危机,思考欧洲文明之源流,期待的是文明的复兴。布氏主要不是为学者而写,而是“写给一切勤于思考的读者”,因此,本书堪称雅俗共赏的史书。(余心跃)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精选》
(俄)C.A.托尔斯泰娅 著 张会森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如是唏嘘,而这句话也许暗示了他的家庭命运。托尔斯泰夫人,克里姆林宫御医的美貌才女,18岁就嫁给34岁的天才列夫·托尔斯泰,这对看似天成的佳偶从此开始了一生的纠缠。名望、天才、财产、美貌成就了这对夫妻,但是他们的幸福始终暗涌着彼此精神上的冲突,从教育小孩到简单家务都无法相容,在相爱的同时不断伤害,最为剧烈的分歧是天才执意希望把财产贡献给公众,而她作为实际意义上的一家之主却无法接受——这是特定时代思潮在家庭的投影,却因为两人的个性而走向失控,最后无法继续生活在“富者的奢华和贫者的穷困之间的尖锐对立”的老作家在82岁时离家出走,并于十天之后孤独离世。而她一生的日记,除了展示大师背后的女人“内心的呐喊”之外,也对重新认识文学巨匠与时代风俗启发不小。 (徐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