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周屋村纪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7:19 《商界》杂志

  杨昌作

  工业反哺农业,包含了两个隐含的命题:其一是工业和农业如何和谐相处;其二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把更多的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工业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工厂环立的东莞周屋村,就有一大块年产50万公斤的稻田。

  有人说,东升农场也许更适用于经济欠发达而又无污染的地区。那么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何发展农业呢?或者说,工业和农业如何并重发展?

  在采访中,有一个小村子的案例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个村子就是

东莞郊区的周屋村。

  周屋村很小,全村土地2000亩左右。由于大量外资进入,周屋村将其中1000亩土地开发成工业园区,供工厂使用。到目前为止,已有50多家外企进入,其中最大的一家是生产糖果的徐福记。当然,收益也是巨大的,这些外企每年上交给村里的费用达几千万元,而全村也就2000多人而已。所以,周屋村是珠三角地区一个典型的富村。

  但是,就在工业园区旁边,却有一大块500多亩的水稻田。4月底的珠三角,一阵暴雨过后,青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曳,阵阵清香不断飘出。很难相信,在一个工业发达的地方,还能保持如此大块、耕作得如此精细的稻田。

  据了解,这个总面积有500多亩的基地,是周屋村将各家分散的田块集中起来平整而成的,只有两个人承包管理。平时就是几个人维护,即使是忙的时候,比如插秧和收割,也就17~18个人左右就够。但是这块稻田的产出却惊人。一年收两季,总产量大概有50万公斤。每年上交村里25万公斤。于是村里的2000多人每人每月能免费领到10公斤大米。也就是说,这500多亩地基本上能保证村子里2000多人每年的口粮。

  除去上交的25万公斤,余下的就是承包者自己的,扣除各种费用,如人工、肥料等等,每年大概有10~20万元的收入。

  当然,由于全部耕作是靠机械化进行,所以前期的基地建设、机械购置,以及相应的工业排污管道,都是由村里出钱解决。正如周屋村人所言,他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留下这块土地,就是要给后人留点血脉。换言之,这就是一种现实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

  除了工业和农业的和谐相处之外,对于其他地区的农业投资者而言,周屋村值得他们借鉴的还有他们的生产效率。两个人管理500多亩土地,年产50万公斤稻谷,这无论如何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范例。据村民介绍,东莞的农业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如何把冬天也利用起来,增种一季作物。如果是这样的话,这500亩地的利用率就更高了。

  告别周屋村的时候,记者抓了一把他们出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圆润,一股浓浓的米香扑面而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