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的崛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5:11 新浪财经 | |||||||||
近日,见到有位做建筑师的老朋友,谈起近来所设计的作品,并翻阅了其设计事务所的作品集,不仅惊异于其设计的精美。 年中到乌鲁木齐,曾经长时间流连并感动于一个美丽的建筑,那就是大巴扎。当时曾经想不明白,这个美丽的建筑是否出自境外建筑师之手。回到深圳查找资料,获悉是由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王小东先生设计,并在今年荣获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作为建筑师出身,从设计市场向境外开放到现在,看到的多是境外设计师事务所的汹涌进驻,以至于将中国的设计市场蚕食到本土设计院只有参与施工图设计。 设计界一度有个观点: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建筑试验场,很多境外设计都将进入中国市场作为目标,甚至已经发现有滥竽充数的境外设计师事务所也到中国淘金。即使很多著名的大牌设计所在中国的设计项目,恕我直言,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其所负的盛名来看,某些设计也来得十分可疑,有抢钱嫌疑。 从贝聿铭先生的香山饭店开始,境外设计对于国内设计师所带来的专业冲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讲,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的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师的作品就在身边,随时可以学习,当然很好。 副作用也很是显著。正所谓物极必反,到现在还是有开发商或者政府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仍有一些明文规定必须是境外设计,或者必须是境外设计事务所参与。这在以前还是有些道理,现在仍然这样做的话,未免有些令人怀疑,这种规定多多少少会有些设计和商业炒作的成分。 从请境外设计的目的来看,如果是国家级建筑,国际招标是一种惯例,倒算不得崇洋媚外;如果是想营销造势或者拷贝风情的话,那和设计产品不同,也算说的过去;但是如果仅仅是进行普通住宅设计,境外设计和国内设计,那个更适合一些还是有讨论的余地。 说实话,我所经手的项目,相当部分并不是境外设计师主笔(香港设计师我归于国内),最多是有境外教育背景的建筑师。从项目进展、市场反响以及专业角度来看,并没有出现问题。而且从项目交流和沟通来讲,会比更多的境外设计师来得直接和高效。想象一下,假如每次交流都要带着一个翻译的话,我看不出在现在房地产追求速度和成本的前提下,境外设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比较国内设计师的教育背景和从业背景,尤其是对于本土市场的了解程度来看,对于住宅设计的能力不见得比境外设计师差,而且从沟通的顺畅和职业反应速度是其本土的天然优势。 另外,对境外设计的不少设计语汇和技巧,我们的本土设计师也已经学习了多年,现在羽翼逐渐丰满,其特有的本土文化背景也逐渐成为对抗境外设计的绝对优势。 相反的倒是我们的地产开发商的意识,似乎仍然很多停留在迷信境外设计的位置上,假如从炒作来看,我想更多的应该是靠产品说话,而不应该靠设计师的长相说话,更何况语言不通。 民族化的设计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包括水立方等等大型国家级项目也出现了我们本土建筑师的身影,在最近所流行的住宅设计也出现了追求民族化倾向的风格。例如大巴扎和清华坊,芙蓉古城等等。在民族化设计思潮初露锋芒的时期,我们更需要的是开发商在其项目平台上,能够也公平的留出本土设计师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拒之门外。所谓给他们一个机会,也希望他们会还一个奇迹。 从过滤境外设计的混事者,到培养我们自己的设计话语权,无论从设计专业还是从开发商的切身利益角度上看,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稿件来源:金地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