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总体战:一种全员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6:34 《管理学家》

  秦鸿

  常言说商场如战场。其实商场与战场的可比性小得可怜。发明这种说法的人,在不经意中透露了自己的心理:对竞争对手抱以敌视的态度。

  无论是商场还是战场,纵横驰骋、捭阖天下总是更有吸引力。无论游戏还是幻想,小男孩总喜欢充当将军或者元帅的角色。长大以后,他发现离梦想最接近的,是去学MBA。那里勾画出来的壮观场景,能够充分满足男人们对世界的征服欲。据说国外有这样的民间组织,专门呼吁禁止在影视中表现战争的壮丽场景,认为那会激发破坏和平的欲望。

  让我们满足一下征服者们的胃口,来谈谈战略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本书对军事史上重要会战的叙述,超过富勒将军皇皇三巨册的《西洋世界军事史》(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Upon History,J.F.C. Fuller)。会战是实现战略的重要手段和最高潮,也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战争不仅仅是会战。

  对于战争的实施者而言,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而战?战争的从业者,大致可以分为领导者(统帅,将领)和实施者(军人)。诱发早期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抢占生存空间。从罗马帝国的中后期开始,领导者们的目的增添了维护荣誉、为国家建立安全边界,而大量雇佣军人或称职业军人的出现,使得掠夺财富成为实施者们的主要动机。中世纪之后,现代国家更多是为利益而战,比如英国成为海上帝国的动力是为了保证遍布世界的殖民地贸易利润。直到法国革命爆发,瓦米尔的炮声沉寂,总体战的思想开始明确成形,并且以鲁登道夫那本著名的《总体战》(Der totale Krieg,Erich Ludendorff)作为成熟的标志。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国家、民族,成为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他说:“只有当整个民族的生存真正受到威胁,全民决心投入战争时,总体战才能付诸实施。”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让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或者,“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世纪的精神锻造者是三个“卡尔”:克劳塞维茨、马克思、达尔文。《战争论》(1823)主张把国家变成军事机器,《共产党宣言》(1848)揭橥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物种起源》(1859)则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鲁登道夫则表达了对克劳塞维茨的不满:“应该特别强调民族的精神力量,它是战争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这一点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却丝毫没有论及。”他的论点是:“总体战的本质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是针对民族的。”

  鲁登道夫确实有他切身的感受。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他担任的职务是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军需总监(相当于副总参谋长,负责作战),是德国国防军中仅次于兴登堡的第二号人物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他在一战中以实施“兴登堡计划”和“辅助勤务法”,对全国民众和全国经济进行总动员而著称。

  常常听到企业的管理者这样教导自己的员工:员工的薪水是谁发放的?不是老板,是客户。当市场的竞争足以威胁企业的生存时,我们的管理者有充分的理由和方法诱导自己的员工全力投入工作。无论是TQM还是TPM,强调的都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可惜的是,事实上,也许是管理者们的态度太过关注利益,刻薄寡恩;也许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趋势所致,更多的时候,员工就像是中世纪的雇佣军一样,随时可以集体哗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