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上汽缘何钟情墨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14:33 《商界名家》

  文/黄文胜

  6月19日,通用(中国)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墨斐正式成为上汽执行副总裁,负责上汽股份的海外生产经营工作。为了这一天,墨斐和上汽股份已经等了整整一年多。

  去年3月,时任通用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墨斐闪电辞职,引起业界强烈震动,媒体猜测纷纷:第一,墨斐辞职是因为通用亚太区总部搬到了上海,他感到处处受掣肘;第二,墨斐辞职后将加盟上汽。时隔一年,第一点猜测没有下文,而第二点猜测却成为现实。

  志在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急需打破旗下韩国双龙汽车“僵局”的上汽,终于邀来公谊私交均相当不错的“国际汽车专家”墨斐加盟。而任命一位“纯”外籍血统的人士担任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执行副总裁,这在中国尚属少见。

  刚一上任,墨菲就表示:“我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

  不管如何,墨斐担任上汽执行副总裁,对他自己、对上汽、对中国汽车行业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

  意在拓展海外业务

  国际化的最重要标志,是人才的国际化。上汽正在努力谋求能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第六大汽车制造商,并且努力参与全球汽车工业的重组。为此他们需要具有国际汽车运作经验的汽车人才,而墨斐无疑成了上汽的最佳人选。

  出身于美国平民家庭的墨斐,大学毕业后进入通用汽车。在与中国汽车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先后出任上海通用汽车执行副总裁、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通用汽车中国公司CEO。在业界看来,墨斐在某种意义上使上海通用成为本土化贯彻最彻底的合资汽车公司。他先后将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等品牌引进中国。在中国合作伙伴的帮助下,通用汽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赢家。

  墨斐在通用中国区的9年时光,正好覆盖了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启蒙阶段。如何把自己在本土市场上形成的竞争能力快速传递到国际市场上,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初期共同面临的最大困惑。

  “上汽‘十一五’战略目标的核心是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建设国际汽车大集团。为此,我们需要吸引和培养相应的人才。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在配置资源时必须也同样具有全球化的视野。相信墨斐在上汽能发挥他的专长,为上汽国际经营能力的建设做出贡献。”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表示。

  通过海外收购上汽已具备了广泛的国际资源。上汽目前拥有通用大宇10%股份,韩国双龙汽车50.91%的股份,并拥有双龙汽车的管理控制权;此后又收购了英国百年汽车品牌罗孚的相关技术和平台。而如何消化、整合支配这些国际资源则成了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而找到一位海外运作的领军人物也显得很迫切。

  作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上汽于2004年完成对韩国双龙汽车的控股,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国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先河。据了解,目前上汽控股双龙约51%的股份。

  但是上汽接手后,双龙汽车的经营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存在中韩文化需要融合等问题,韩国双龙的工会与韩国当地的舆论一直担心上汽的入主会将双龙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从而导致工人的就业受到影响,工人屡屡爆发罢工,严重打乱了上汽重振双龙的计划。

  因此致力于探索中国汽车海外之路的上汽曾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考验——解决工会问题成了他们必修的一课。8月11日,双龙汽车工会宣布无限期罢工。同一天,墨斐正式上任成为上汽在双龙的首席代表,替换蒋志伟,正式进驻双龙。

  在这前后,双龙汽车劳资双方出现摩擦,8月9日,双龙汽车工会与韩金属产业工会联盟共同举行了记者会,称上汽必须撤回与双龙汽车签署的技术转让合同,停止结构调整,增加国内投资。8月11日,双龙汽车工会宣布开始全面罢工。

  如何同时处理好企业经营与工会问题,已经成了上汽海外战略必须解决的障碍。从经营角度看,裁减员工并无不妥,而上汽此前的处理方式也相当克制。

  面对如此棘手的劳资纠纷,对于在此方面毫无经验的上汽来说,该如何解决,将成为他们能在韩国走多远的关键。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墨斐没有辜负上汽的期望。在入驻双龙仅20天后,罢工风波迎刃而解,双龙汽车管理层已经与工会就双方的劳资纠纷达成和解协议:工资和福利冻结两年,公司可据市场情况灵活调配人力资源。至此,历时近50天、备受关注的双龙汽车工会“玉碎罢工”终于告一段落。而这也是墨斐受命于上汽、出任双龙首席代表后的首场“胜利”。

  “罢工是上汽走出去必须要面对的经历,有利于上汽将来提高国际经营能力。”上汽股份相关人士表示。业内认为,此次备受关注的罢工风波的平息为上汽双龙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显然,墨斐功不可没。

  据了解,墨斐加盟上汽后的工作职责包括为上汽股份拓展海外业务,发挥上汽海外与国内业务之间在产品规划、全球采购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等。

  在海外业务方面,如何给上汽股份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是墨斐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自主品牌提速

  多年以来,上汽最大的软肋是缺少自主品牌,这让人感到底气不足。对于一家中国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集团来说,依赖外人的生存终究不体面。甚至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汽集团如果没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以及上汽的其他60余家“合资”公司(这60余家合资公司的收入占上汽集团全部经济总量的95%),上汽集团将强在哪里?如果失去外资,上汽将会怎样?入榜

世界500强的过程说明,上汽没有品牌,也没有多少技术,还不算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企业,只是作为一个加工型企业靠数量而进入
全球500强
,500强实际只是500大。反而凸显出上海汽车工业产量大、品牌小的尴尬。

  这一切,使上汽感到切肤之痛。没有把上汽自己的品牌开发出来,确实是上汽的一块心病。

  进入2006年,上汽的自主品牌项目已经悄然提速。

  自主品牌研发主要建立在国际合作和国际并购的基础上。例如在混合动力的研发上,上汽肯定是选择国际合作之路。而上汽陆威也迫切需要有国际性的人才来助阵。像墨斐这样既有国际大企业成功运作经验、又对中国市场十分熟悉、上汽邀请墨斐加盟应在情理之中。

  去年上汽竞购罗孚的事件中,墨斐就曾给上汽提供了相当多的咨询意见。在上汽自主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墨斐亦多有建议。

  全权负责海外业务后,墨斐今后的管理考核将直接与双龙、罗孚两大品牌和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挂钩。

  现在,上汽股份正加快自主品牌业务上市的步伐,整合双龙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墨斐的观点是,在“罗孚+双龙”的框架内,更大程度地达到两个平台的共享。

  据悉,上汽股份原本设想让双龙和罗孚独立发展。现在,他们对先前的思路做了根本性的改变: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罗孚和拥有管理控制权的双龙汽车两个海外技术平台协同开发。而墨斐,正是这一变革的幕后指挥者。

  目前正打造第一款自主品牌车,该车将是在罗孚75技术平台上开发,此举意味着上汽自主品牌已进入倒计时。目前已经有六辆车通过了OTS装车阶段,正在进行秘密路试。这将是一款有国际竞争力的轿车。

  据了解,上汽正借助低投入和上汽集团的供应商体系全力降低成本,期望将第一款自主品牌车打造成“大众消费、农民成本”的经久耐用而价格低廉的车。

  现在,一张上汽自主品牌开发的进度表已日益清晰。继罗孚75之后,上汽还有一款内部代号为“NMC”的全新车型正在研发中。此外,在罗孚75平台上开发的混合动力车目前也已在研发中。同时,上汽投资18亿元在上海嘉定安亭扩建的上汽工程研究院日前也正式破土动工。上述项目对上汽自主品牌轿车的研发、配套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上汽工程研究院在已获得的罗孚知识产权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开发,并招募了部分原罗孚技术人员,同时与双龙“S-100”项目进行了合作。

  与此同时,墨斐透露:“在韩国双龙,上汽正在加快自主品牌业务上市的步伐。”

  墨斐的担子可真不轻。上汽将在2007年底前在英国销售自主品牌汽车,而进军欧洲市场的时间表定在2009年之前。另外,随着上汽与韩国双龙取消在上海组建SUV合资工厂的计划,整合双龙汽车将是墨斐面对的难题之一。

  和许多企业高管一样,墨斐现在面临的最急迫问题是形象定位和品牌价值提高——让所有人知道上汽的定位是什么,上汽是谁。

  在这个过程中,上汽的自主品牌很可能将部分借鉴上海通用在品牌建设上的经验,因为上海通用的品牌建设一直是通用在中国本土化的范本,墨斐希望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许多的创新。

  洋面孔越来越多

  在国际化席卷中国企业的时刻,拥有大跨国公司背景和高管阅历的洋面孔,正越来越多地涌向中国。墨斐只是中国汽车业第一位真正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职业经理人。

  无论对上汽还是对联想来说,墨斐和阿梅里奥的加盟,都绕不过一个大主题——国际化。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企业,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看海外市场,这正是他们的优势。

  当我国的汽车商们已完成原始积累后,他们把目光都盯上国际市场。这就不难想象,我国汽车公司开始更新人才库了:墨斐们成了最热门的“抢手货”。

  在提出自主开发计划后,上汽的人才饥渴空前显现。在众多罗孚的英国工人面临下岗,工程师寻找下家的时候,上汽选择再次出手。2006年5月,上汽决定把里卡多作为罗孚服务的团队,共150名工程师全部买断,成立一家由上汽托管的研究机构里卡多2010。中国汽车企业都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发动机研发中心,分别是奥地利AVL、德国FEV和英国里卡多,如果你想要外包动力系统,无外乎这三家。

  这是国外独立设计研发机构第一次被中国企业掌控,尽管在股权关系上暂时还没有明确。但英国的150名工程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只为上汽制造服务,这在中国汽车史上也是第一次。

  图谋欧美市场的

奇瑞汽车在2004年招募了20多名拥有国际经验的华裔经理人,其中包括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许敏先后在通用、福特和伟世通公司专攻发动机燃烧系统的设计。

  随后,奇瑞又挖来了现在主管国际公司的张林、美国本田总工程师辛军、克莱斯勒的祁国俊等,形成了“土洋结合”的开发团队,尤其在发动机的研发上,形成了相当高的水准。

  在汽车行业,对国际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接近于一场暗战。最近,通用开始抱怨吉利在私下接触它的管理层。而墨斐正代表了这场暗战的最新趋势。

  上汽除了将墨斐揽至旗下,又从海外挖来汪大可做技术带头人,近日又把通用汽车原高级研发员高家伟拉来,出任尚在秘密建设中的自主品牌S161平台总监。

  一位业内人士用感慨的语气总结,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争夺战,开始完全走向国际化。

  最近,南汽不大不小地挖了上汽的一个墙角,拉走了上汽汇众公司原市场总监蒋萍,使其加盟南汽名爵汽车有限公司下属销售公司,负责南汽名爵(MG)产品海内外市场的开拓、营销等工作。

  南汽之所以选择这位来自台湾的女将,是认为她不仅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在中国台湾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积累了很多国际市场的操作经验。蒋萍曾在福特公司服务过,来到汇众以前,一直从事咨询业。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不再希望扮演外资伙伴的配角,或者只是纯粹的制造商角色,通过聘请海外专家发展自主品牌,是巧妙并有效的办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正在掀起一股到海外去挖人才的热潮。

  这场由本土汽车制造商发起的对人才的掠夺已经获得了报偿。以华晨为例,近几年他的发展道路经受了一些颠簸。但这也促使华晨管理层雇用了前戴姆勒·克莱斯勒技术中心研究总监赵福全来掌管华晨的产品工艺和研发部门的工作。

  在赵福全的指导下,华晨建立了一个上海设计中心,并投资2700万美元将他在总部沈阳的研发中心扩大了一倍。他表示,所有这些安排,使华晨汽车公司能够更快地对潜在的产品故障和市场趋势做出反应。“如果不能单独主导汽车设计,许多问题就不能解决。我们如果依赖数千英里之远的外国公司,出了问题就难以解决。”他举例说,推出骏捷反映了华晨决策效率和实施速度大幅提高。

  此外,吉利汽车公司挖来了美国加州前副州长琼·威尔玛,领导他的国际经营,吉利已经在波多黎各试验销售他的小汽车。

  成都正恒动力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气缸的民营企业,虽不生产整车,却花重金从日本一家整车企业请来技术专家,又从韩国一家企业请来管理顾问。董事长刘帆本身就是一位海归,他的看法是,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人才,有了国际化人才,才能打造出国际化企业。(文章代码:110061104)

  编辑/彭雅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