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霍尼韦尔人才战略储备全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02:36 第一财经日报

  诺奖得主做招聘大使霍尼韦尔人才战略储备全球化

  王立伟

  借助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魅力,霍尼韦尔提升了自己的雇主品牌,向那些顶尖大学的学生们传达了自己在招聘上的观点,以及在科学研究上的实力

  早年,居住在芝加哥西部一个贫穷社区的他,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后来偶然读到的一本薄薄的《相对论》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他曾经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个实验室工作,但却大器晚成,直到60岁才获得诺贝尔奖。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有善意的否定的声音,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梦想,停止尝试新的东西。

  “敢于梦想、辛勤工作,只有兴趣和激情才能让你献身自己的工作。”77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傅杰睿教授站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台上,面对数百名学生,说出了自己一生从职业中所获取的经验。

  回想自己10年前获得的诺贝尔奖,傅杰睿再三强调,如果你能全力以赴挖掘并且发挥自己的潜力,那么获得的回报将超越梦想。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大学时代就这么近距离地聆听一位诺奖获得者的感言。这也并不是名为“霍尼韦尔-诺贝尔全球校园行”的计划的全部,除了让不同领域、不同年份获奖的诺奖得主与学生们面对面以外,人们还有机会收听一个长达60分钟的广播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最新的诺贝尔奖得主会对全球人人关心的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每年12月,全球98个地区的2.76亿个家庭能够收听到这个节目。

  此外,学生们还有机会在在线论坛上得到一些新鲜的思考,这些思考来源于诺贝尔化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们,他们会深入浅出地解释获奖背后的科学思考。

  作为赞助方的霍尼韦尔为此付出了不少真金白银,而更为关键的是,精明的霍尼韦尔获得的回报也并不少。

  借助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魅力,霍尼韦尔提升了自己的雇主品牌,向那些顶尖大学的学生们传达了自己在招聘上的观点,以及在科学研究上的实力。

  在顶尖大学的校园里,这种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愈演愈烈。各家跨国公司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从最早的宣讲,到后来的赞助,再到现在的将一些高端的项目带到高校,融入高校的教学计划。

  “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激情,另一方面对教学也充满激情,他们非常想通过对下一代的教学去分享,去激励现在的年轻人。”霍尼韦尔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沈达理发现,诺奖得主们总是那么谦虚、严谨,勤于工作,乐于分享,这正是霍尼韦尔想要传达给那些潜在的雇员们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帮助学生们向每个人自己心中的‘诺贝尔梦想’迈进。我们衷心希望中国未来的诺贝尔获奖者就从这里诞生。”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叶取源也特别欢迎这样的“战略性人才储备的项目”落地。交大也是所有有野心的公司的招聘重地,但并不是每个公司能带来适合的项目。

  “其实不是讲科学,是讲科学态度,讲人生和你的志向,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同意,愿意做这样一件事情。”叶取源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霍尼韦尔并没有像其他跨国公司那样,仅仅把在中国的战略性的人才储备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推进。

  在未来的3年里,在中国、美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有18所高校的学生将有机会像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一样,和不同的诺奖获得者近距离接触。

  在18所高校的大名单里,有5所是来自中国的高校。“我们把中国看成在全球,就是从东方到西方,未来很多的技术创新,我们都是希望从霍尼韦尔中国产生。”霍尼韦尔并不讳言自己的野心,尽管类似的项目投资巨大,但其结果更令公司感到兴奋。

  以类似项目的平台,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学校输送人才,通过人才的技术创新,解决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