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硅谷机制不能解决中国人才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23:06 中国经营报

  硅谷机制只能在美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公司创建之初,不可能完全用硅谷的机制招揽人才,当时国内的IC业,人才极度短缺。

  第一步要解决主要骨干人才问题,那时主要来自留学生。而我们给留学生的工资只能是一两万元,比别的海归的薪水结构都要弱。既无法在工资上突破,也不知道将来的出路能不能上市,期权在初期也没法实现。很难将他们从硅谷直接拉过来。

  只能画饼充饥的讲提成,实际是以股东会的名义跟员工签订一个承诺,假如将来上市后,会给相当今天股数的多少股权。为安抚骨干,我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在硅谷设立一个分公司,在那里解决医疗保险问题。对骨干人才重点认可和保护,并且许诺他们所做的技术将来能有非常重要的回报和成就感。知识产权在公司内部也是人才技术贡献和技术能力的保障。

  不能完全按照硅谷的工资水平,要缓慢接轨,强调使命感和长期的奋斗观念,今天我拿低一点工资没关系,将来我会比他们都富。

  第二阶段,在培养国内人才方面下工夫,我本人专门去清华教课,就是培养队伍,专门成立“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又把公司的项目给他们,这些人有些加入了公司,为公司的项目立下汗马功劳。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特别跟我讲,当年钱学森回国时,为了培养导弹专家,找出人才,就是通过教课来带。这种方式既借鉴了老一代科学家做项目的经验,又结合了西方的跟大学合作,在学校专项培养人才。

  第一个阶段最关键的是大家的激励机制;第二阶段关键是管理,有人性化的管理,对人才的技术培养、能力培养,提携他、发展他,都关键;因为国内比较注重头衔,北京人事局特意给我们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博士后被看做比博士更高的学位,人才也在意获得博士后名誉头衔,也算是中国特色。结合中国特色,是后来我们发展人才方面的几个点睛之笔。包括结合国家政策,解决人才的进京户口等系列事情。公司结合了很多我在科协学到的经验,譬如在企业内部建立工程师的级别认证、公司内部科技竞选、比赛、申请专利。

  到第三个阶段时,队伍变成了几百人,队伍大了,顾不过来,不再是个人建了,而是公司系统的招聘。这个时候更强调的就是一种文化了。

  对中星微来说,文化成型凸显的是创新文化。许多企业都想以创新为主体,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机制,没有管理方法,更主要的是连文化都缺乏。谁都怕冒进,谁都怕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又得不到认可甚至失败,带来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指责。

  前几天开会我还批评一个副总,他在工作上的表现完全是一种坐班制,就是有什么事情解决什么事情。然后我表扬了另一位副总,这几年好几个项目是他在市场上看到以后提出来的,然后开发新品,打进市场,打进三星、索尼、LG,这就是敢于用挑战精神去寻找创新,这种文化要鼓励。

  文化的建成,需要鼓励大家。中星微的专利激励机制是一种非常好的机制。从一个人提出申请专利的想法,给他发多少钱,到这个专利被申报出去给他发多少钱,得到国家、国际认可,获得了什么专利权又给他发多少奖金。这种机制很多公司没有,实际上是一种鼓励公司创新文化的机制。让大家都去想申请专利,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公司认可的事情。要形成一种比较,形成一种要奋斗的精神。

  有时候,影响会是极端的,甚至是超越、跨越的。就像我以前念书的伯克利加州大学, 1991年,伯克利在美国兴起裸体运动,有人还跑到哥伦比亚大学裸体做报告。你想想,那对我是多大的刺激。这种非常开放的文化使我们擅长、愿意去学习新的东西。对中星微这样从事创新的行业,如果按部就班,肯定会落后。所以树立一种文化很重要,我在公司内部穿得也挺休闲。当然出去也穿西装,因为不能太海归,穿条牛仔裤跟人见面,给人感觉会不舒服,当然,不至于不穿衣服跟人见面,大家肯定接受不了。

中国经营报记者:谢扬林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