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证券分析师热俏 他们正获得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 15:0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骐 刘粤 深圳报道

  “以后把你们的报告都给我发一份吧。” 深圳证券交易所所长张育军在听完一场分析师报告会后,向身边的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徐刚说。徐领导的部门不久前刚刚被评为本土最佳研究团队。

  掌握一手证券交易内幕的机构负责人向一家中介机构索要分析报告,这在以前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就在五年前,那些对各种证券发表评价的人士被称为股评家,并且被一些人看作中国最不受尊敬的行业之一。

  这件事情发生在11月末。那场分析师报告会门票卖到了400元,还是被销售一空。听众中除了张育军,不乏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和私募界的重量级人物。一些基金经理说:“我们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研读分析师的报告来完成的。”

  分析师正在获得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以最佳分析师推荐的股票编制而成的最佳分析师指数试运行半年来累计涨幅已达45%,超过大盘同期涨幅。“长远来看,基金公司不可能自己担负一个大规模研究团队的成本,必然要依靠外部力量。” 国泰君安研究所的谭晓雨说。

  国泰君安正是最早把握变化的券商之一。2000年初,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

迅雷撰文《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提出“研究所要以机构客户为主要目标,研究要围绕满足客户的研究性需要,根据客户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从那时候起,他们就把重点放在了以基金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身上,向机构提供免费的研究报告,换取他们在本公司或自己指定的经纪商处进行证券交易,从中收取分仓的佣金。

  而在那之前,研究所一开始以对内服务为主,由于成果很难被量化,所以研究所一直是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分析师本身的地位也不高。以中信证券为例,其他部门高管可以拿到董事总经理的级别,而研究部门最高管理者则只有执行总经理级别。

  如果仅仅是这样,分析师还不足以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想想过去那些无所不知的股票咨询师吧,面对一只股票的K线图,他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而事实常常与他们所说相反,听了他们的股评而买入某只股票的股民屡屡被套,为此他们获得了“黑嘴”的称号。

  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最佳分析师们平均每年不定期到自己跟踪的上市公司调研不超过两次,每次调研时间约为1天,并且基本是向上市公司董秘了解相关情况。而现在,他们平均每年调研2次,每次历时平均2天。调研的对象除董秘及证券事务代表外,公司高管以及财务、生产、销售和规划等部门相关人员也必不可少。

  甚至有分析师在调研房地产公司时,除现场考察楼盘外,还特地在上下班高峰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往返楼盘与市中心以取得准确的一手数据。

  “分析师们的努力让我们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更加清晰。”深圳某券商投资总监说。而某私募基金的操盘手觉得心里塌实多了。“以前的股评家总是提成本、控盘等因素,很让人担心,现在的分析师则告诉我们公司的基本面,参考他们提供的名单来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分析师们根据他们对宏观、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研究,对公司证券价格的估值成为一般投资者参考的重要投资目标。今年年初,中信证券研究员杨青丽率先提出招行股价将达到10元,招商证券余志勇对万科则看到11元,如今,这些预测目标已一一达到。

  正因为如此,连私募基金挑选分仓的券商都要和该券商的研究部门先聊一聊再决定,他们的观点也开始影响并引导着资本市场中主流机构投资者累计高达6000多亿元的资金流向。今年以来,分析师抛出研究报告、机构投资者大举跟进,然后股票大涨的情况屡见不鲜。

  分析师的努力也得到了高层人士的认可。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说,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从不成熟市场开始迈入成熟的市场的重要标志就是从短期投机为主转向长期投资为主,从散户投资为主转向机构投资者为主,而转轨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师队伍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分析师地位的变化也使得他们身价倍增。一项对分析师的薪资水平调查显示,年薪在10-20万元的分析师占60%以上,这已经开始高于券商内部其他部门的平均收入,而顶级分析师年薪可达50-100万元。为了留住这些最佳分析师,有的研究所采取直接调高工资级别的办法,不论分析师之前的级别如何,获得最佳分析师称号后,级别一律调至所长助理级;有的采取一次性奖金奖励,最多可达50万左右。

  尽管如此,仍有53%的分析师对目前的薪资水平不满意。一场分析师的争夺战难以避免。一些有实力的证券公司采取“转会”、“挖角”、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许之以丰厚的年薪和职业发展平台,积极网罗人才。今年初中信证券启动做大研究战略以来,国内一大批顶级分析师都已聚集在中信旗下。

  实际上,分析师行业留人不容易。2003-2005年,共有48位出现在“最佳分析师榜单”中的分析师离开了证券分析行业。其中有70%转做投资,其中八成以上进入了基金管理公司做研究员或基金经理,其余的人转到了券商的资产管理部等其他业务部门;另外30%转做基金销售服务、进入上市公司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咨询服务等等。

  这种情况仍在持续。刚刚获得最佳分析师奖项的研究员们立即就被盯上了,一些基金公司的负责人们一边和券商们打招呼开玩笑,一边已经在私底下偷偷和这些券商手下的分析师们谈判“转会”的条件,而此次开出的价码较上一年来更是水涨船高。

  “现在应该还不会有什么大动作,等到拿了年终奖后,你才会看到分析师流动的大幕再次拉开。”业内人士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