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国资委副主任:大庆精神是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00:33 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 刘若凝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大庆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激励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大庆精神甚至也一度被认为衰落了。”2006年年末,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央企文化建设研讨会选址大庆

  作为首个以国家部委下发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积极倡导者,王瑞祥说,他在2003年10月参加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纪念的时候重回大庆,并且到大庆的9个基层单位转了一圈。

  “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因为我从大庆干部职工的身上,看到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王瑞祥回忆起在大庆时的情形,依然有抑制不住的兴奋,“我当时就对在场的人说,大庆还是那个大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还值得肯定和学习。”

  事实上,当时的大庆正处在特殊困难和压力之下,一直生活在阴影里。面对着各方的怀疑,大庆在用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默默地为油田的发展积蓄着力量。也就是从那时起,王瑞祥思考准备把国资委成立后的一次重要会议放在大庆举行。

  2004年7月,即大庆油田落成后的27年,大庆油田迎来了又一个全国性会议—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这对于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影响了几代人的大庆来说不啻于更大的光荣。

  “当时的大庆油田职工自上而下就像过年一样兴奋。”王瑞祥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再次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会上,大庆油田等多家中央级企业介绍了多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会后,组织到大庆参观学习的各种团体组接踵而至,感叹不已。

  第一份央企文化建设文件

  随后的2005年3月,经过1年多的酝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史上第一份由国家部委颁布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由国资委制定下发。

  “可以说,国家部委牵头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国内还是第一家。”王瑞祥说。

  《指导意见》制定了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随后,中央级企业陆续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经过了引进、迷惑、混乱之后,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王瑞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指导意见》的出台是领导推动、群众创造的结果。因为中央企业在长期发展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大批反映时代要求、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出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先进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发展是企业第一要务”、“文化管理是企业第一管理”等核心理念,企业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并且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和驱动力。但是,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有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片面追求表层与形式而忽视企业精神内涵的提炼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等。因此,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亟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事实上,早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不久,国资委就开始酝酿和草拟《指导意见》,并先后赴50多家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调研,组织了多次不同范围的研讨会议,认真收集和查阅了105家企业上报的260多份相关成果和材料。同时,他们还专门抽调中央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和研究水平的同志成立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打造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课题组开展深入研究。《指导意见》还征求了186家中央企业领导和企业文化建设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并且数易其稿,可以说是中央企业干部职工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

  “企业文化不是附庸风雅”

  针对目前国内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摆脱盲目照搬的状况,王瑞祥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见过一些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职工不认同。”王瑞祥说,“比如一些企业曾经找了所谓的专家给企业设计了很厚的一本‘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没少花钱,职工可就是记不住,也不知道所以然。更可笑的是有些企业的老总自己都没有好好看过他们做的这个东西,最后束之高阁,藏于密室,成为了企业作秀的东西。”

  “与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复杂化相反的是,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想的过于简单,以为形成‘四六’句,写几个口号、制作个标识、旗帜甚至写个厂歌等就以为是企业文化,而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根本就和企业的实际脱节,不仅没有特色,更没有和管理相融合。形神不统一,有外型没内涵,无法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这些都暴露了在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方面存在的肤浅、片面、不求甚解和附庸风雅。”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真正成功的标志就在于,企业的价值观及其相关理念被职工认知、认同、认可后变成企业职工的自觉行动,体现在生产、管理以及经营的全过程。”

  王瑞祥认为,企业文化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把人简单地放在生产线上使用。“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始终把握员工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以

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扎实细致地工作,引导员工培育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当然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关心照顾,而是怎样充分调动起职工的潜在能动性。因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主要最能动的因素。“发展的成果要由谁来共享?这也是企业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为了谁、依靠谁,谁来享受成果的问题。”

  “2006年6月,我曾率团考察了丹麦马士基集团、瑞典沃尔沃集团和爱立信集团以及芬兰诺基亚集团,这四家企业不仅是

世界500强企业,而且是行业的排头兵。”王瑞祥说,他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重点问题是:为什么在他们那里出现了小国家、大企业,小产品、大市场,小机构、大管理的现象。这些百年企业、跨国公司成功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考察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奥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有健全,且持续传承、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保证了企业的决策行为、经营行为和员工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他们走出去的形式是产品,实质就是企业文化。”

  “李荣融同志曾经指出,中央企业理应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因为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扎根于企业,更发展于企业。所以,切实搞好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和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文化,正确引导中央企业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和迫切需要。”

  “央企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中央企业一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在重要行业重要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比如抗震、救灾的时候,也大多都是这些大企业冲在前面为国家排忧解难,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

  “看见企业因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取得的成绩我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在采访中王瑞祥多次说道。

  这个几乎在每一本他自己读过的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里都记下大量读书笔记的国资委副主任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记者都不了解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更没有兴趣写这样的新闻,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记者关心企业文化。

  “哪怕在你工作之余研究一下、关注一下企业文化。”王瑞祥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