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垚霞
天生具有散财性格的蒙牛集团(下称“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以及他所领导的企业做公益事业,本不是件稀罕事。但是牛根生作为一个企业家,能有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的勇气,还是足以让人惊叹、甚至佩服的。这在全球,似乎都是绝无仅有。
2005年1月12日,“老牛专项基金”宣告成立,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宣布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目的是利用所捐股份每年产生出的红利资助公益事业。此举一出,全社会为之哗然,“做秀”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而在短短一年之后,牛根生再次于2006年2月将自己在蒙牛集团2%的股权转到了“老牛专项基金”的账户上,人们的反应开始归于平静。毕竟这已经是老牛“裸捐”后的第二次大型捐助了。
其实早在伊利做副总裁的16年间,老牛就有过多次慷慨解囊的经历。对于崇尚“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以及“富贵不过三”的老牛来说,只是这两次的捐赠似乎执行得更为坚决、彻底。
在牛根生看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全面履行经济、法律和道德这三大义务,才能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结构。因此在蒙牛成立之初,老牛就为其植入了社会责任的基因。蒙牛的公益行动,既为企业树立了品牌形象,也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蒙牛就从排名后几位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国乳业最强势的领军品牌。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液态奶销量居全球第一、增长速度位于全球乳业第一、特仑苏夺得全球乳业最高奖“产品创新奖”。
就在前段时间,牛根生和比尔·盖茨基金以及李嘉诚基金商谈了合作事宜,也见了洛克菲勒的基金管理人。“他们的基金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我们却刚刚成立。通过交流可以了解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正是借鉴了比尔·盖茨基金、洛克菲勒基金及李嘉诚基金的成功操作模式,今年11月,在“老牛专项基金”一届二次理事会上,蒙牛集团将原来的基金章程做了修改,拓宽了基金的筹资渠道,开始吸纳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公益捐款。救助范围也由原来的“立足蒙牛、面向中国奶业”,扩大到了“面向全社会的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
“‘老牛专项基金’建立后,很多社会人士纷纷提出捐款要求。最终我们决定吸纳这些资金,由于基金来源的多元化,相应地,我们在使用上也进行了多元化。”牛根生说。
而按照蒙牛目前的股价和今年1月的平均市值来计算,牛根生裸捐股份的市值已突破25亿元,第二次捐出的股份市值约为2.4亿元,二者合计接近30亿元。老牛坚信,今后捐股所产生的红利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老牛专项基金”。“随着蒙牛事业的发展,这个资金肯定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