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企业文化 > 正文
 

梦想翻译家黄宏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 21:30 周末画报财富版

  撰文:Sailor

  黄宏达很喜欢“梦想翻译家”这个称呼,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将导演和广告设计师的“梦想”——那些存在于他们脑海中虚幻,甚至荒诞的画面——翻译成观众可感知的影像。至于黄宏达自己的梦想,则建筑在一个由无数点、线、面构成的计算机动画世界里。

  坐在座位上,看着电影《情癫大圣》那位让无欲无求的唐僧裙下称臣的精灵缓缓张开她那双巨大的、美得耀眼的翅膀,准备振翅飞翔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惊艳?感动?还是其它?

  同样是坐在位子上,透过一副无框眼镜,看着美艳的精灵一下又一下地拍动那双华丽的翅膀时,黄宏达首先会估算,制作出这样一双翅膀,羽毛需要用什么手法进行多少个环节的渲染,而翅膀每扇动一下又需要分多少个镜头完成。

  黄宏达是谁?他是香港万宽(Menfond)计算机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两位创始人之一,也是《情癫大圣》那些虚幻场景的最大智力支柱。

  苹果机孕育梦想

  同为全球四家最早拥有创作和处理高水平三维动画人物能力的计算机动画(Computer Graphics,CG)公司之一,万宽的知名度显然远远不如它的同行——Pixar、梦工厂以及ILM。万宽没有像Pixar那样有一位叫乔布斯的天才创始人,它当然也不像梦工厂,背后有一个财雄势大的财团。然而,偏偏就是这家有将近16年历史,全公司连老板加起来还不到80人的小公司,成为了Pixar、梦工厂以及ILM在亚太地区电脑特效市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一切都得从1990年那个初夏讲起。

  1990年初,黄宏达、黄宏显兄弟俩即将完成学业。哥哥黄宏达当时远在美国,为着自己的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位作最后冲刺,而弟弟则在北京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中流连忘返。但相隔半个地球的两兄弟却注意到同一样东西——苹果电脑公司的Mac机,一种以多媒体处理效果著称,但价格高昂、当时只有专业爱好者才会买的计算机。

  “那时碰巧看到苹果计算机强大的绘图功能,于是我们就决定利用它来做点事情。” 黄宏达回忆道,“为了买下一台这样的二手电脑,我们还向父亲借了3万元港币。”

  兄弟俩的梦想和事业就从这台二手的Apple Mac机开始,承载这份梦想的,就是那家叫万宽的公司。

  1990年下半年,万宽成功制作出全香港第一个30秒的全电脑动画广告,而在此之前的半年里,它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一些非常简单的绘图工作。创造出第一个“香港第一”之后,就开始有一些愿意尝鲜的本地广告客户主动联系他们。

  “就这样,公司便由两个人一直发展到接近80人的规模,而业务范围也由原来的广告慢慢扩展到电影范畴,期间曾经与很多导演合作过。”

  黄宏达依然清晰记得在创业初期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尽管那时可能不必面对太多竞争,但在连“多媒体”都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的年代,万宽却必须承担起市场开拓者的角色。

  “当时大家都对数码艺术和多媒体没有太多的认识,更无从理解用计算机动画特技能给电影或广告的视觉效果带来怎样一种提升。因此在当时要开发更多客源,只能靠不断地向他们进行演示。……基本上在1992和1993这两年,我们都一直只是在做市场推广。”

  为了尽量向客户们展现全球水平最好的计算机动画特技效果,黄宏达非常清楚,万宽必须拥有性能最好的工具。这段时间,万宽那点微薄的利润基本上都是用来升级公司的设备。“现在看来好像有点过分注重物质设备了,这在创意行业似乎是一个大忌。但我们那时确实非常担心万宽无法将自己的创意很好地展现给客户看,对于那些新的技术,我们必须紧紧追赶。偏偏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特别快。”

  “赛”出名气

  黄宏达一直坚信,各种国际性的CG比赛是万宽在建立初期让整个业界乃至整个世界认识的最好途径。从1993年开始,万宽成为了美国SIGGRAPH等CG界权威比赛的常客。此后“万宽”的名字便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各样的CG比赛获奖名单中。一如黄宏达最初相信的一样,通过比赛,万宽确实让自己为不少同行所认识,并因此和多家日本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开始打入日本市场。

  但万宽真正打入全球最大的CG需求市场——美国,却是2000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事情。

  2000年,亚洲金融风暴掠过香港,各行各业一片萧条,广告和电影这些主要应用计算机动画特技效果的领域也深受影响。刚刚打开日本市场的万宽随即又遇上危机,黄氏兄弟决定要为万宽打开更大的市场。

  “当时国外并不知道,香港已经能为广告、电影和游戏做出非常优秀的计算机动画特技效果”,“当我们决定到美国这个计算机动画特技需求大国去寻找更多机会的时候,这个市场的客户都非常惊讶,我们的作品能达到这么好的水平。”黄宏达不无得意地表示。

  或许最初万宽的技术依然没有它的美国同行出色,但它却拥有它们无法拥有的优势——更低的成本,这已经足够让万宽拥有一张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了。因为随之而来的经济低潮,让那些曾经习惯于为一个创意一掷千金的电影公司、游戏公司甚至广告公司都开始收紧手中的钱袋,而万宽,在这么一片低潮中,开始快速成长。

  低成本打开美国市场

  美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低成本的万宽,也能做出他们以为只有美国CG公司才能做到的效果——尽管他们始终无法理解这家香港小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改变美国人印象的,是一部名叫《紫外》(Ultraviolet)的电影。按照传统观念,这部由索尼制作的电影,显然不是一部大片——它的视觉效果预算只有区区数百万美元,与常见的那些好莱坞大片动辄上千万的视觉制作成本实在相差太远了。但偏偏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制作,却需要大量的数码特效处理。

  美国同行都不愿意这趟亏本的浑水,但万宽却接下了这部电影大约90%的视觉特效处理工作。“我们当然得抓住这个机会,即使我们非常清楚,这个工作利润极其微薄,但却是一个绝好的宣传机会。”黄宏达如此说道。

  在万宽那间现代感十足的办公室里,看着《紫外》那些造型奇特的军事武器、想象力丰富的未来城市以及冲击力极强的四维时空穿梭场景,从导演Kurt Wimmer脑海中尚不清晰的画面一点一点变成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影像时,黄宏达就知道万宽将要在另一个更大的市场成功了。

  是的,黄宏达的直觉没有错。因为低成本和高要求,《紫外》还没有上画就引起了美国电影界巨大的关注,大家都等着看看这部“难缠”的电影最后能得到怎样的一种效果。而万宽的冒险和努力最终也让那些美国电影公司知道了,原来自己还有一个更好、更低成本的选择。

  此后,万宽开始真正参与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去年,他们更得到了真人版《生死格斗》(Dead or Alive)电影的数码特效视觉处理合同。这部由一款闻名全球3D格斗游戏改拍而成的电影,对视觉特效处理的要求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

  当然,即使开拓了国际市场,香港多产的电影业和蓬勃的广告业依然还是万宽最大的市场。凭借《千机变》、《蜀山传》、《新警察故事》、《夕阳天使》等几部视觉效果屡获殊荣的电影,万宽已经成为香港乃至亚洲最好的数码视觉效果制作公司之一。而《情癫大圣》,这部以计算机数码特技为卖点之一的“西游系列”最后一部作品,则让最善忘的观众牢牢记住了万宽的名字。

  未来不是梦

  显然,让万宽的名字被大家记住,并不是“梦想翻译家”黄宏达自己梦想的全部,作为一家创意公司,黄宏达更希望出自万宽之手的作品都能烙上“万宽”独特的印记——或者说是个性。但作为广告或电影的视觉效果支持单位,一切当然要以导演的个人风格为主导。如何在导演鲜明的个性中展现属于万宽自己的个性?

  “万宽的个性就呈现在色调的搭配、灯光的布置、滤镜的选择等等这些方面。在满足导演的要求之余,我们尽量向观众呈现自己的个性。……我们希望我们的作品,总能呈现更多香港本土的特色和个性。”黄宏达认为,面对美国同行的竞争,只有创出自己的风格,在满足导演需求的同时突出个性,才能走出另一条路赶上他们。

  这条超越对手的道路应该如何走?

  “美国的确在业界中领先了一段。比起他们,亚洲地区的CG公司必须面对资源匮乏的问题。对于一套高素质的视觉效果而言,金钱这类的资源问题往往会成为最大的障碍。”换言之,擅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高素质的作品,就是黄宏达口中那条超越美国对手的“另一条路”。

  除了做一些视觉效果的处理,万宽还准备发展属于自己品牌的作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动画等作品,就可以展现最强的自我风格了。”

  黄宏达深知这些能“展现最强的自我风格”的作品背后所隐藏的市场价值。

  通过那些“我们拥有所有权的角色形象,我们能开拓更宽广的业务市场。只负责视觉处理的作品我们即使做得再出色,也只是发生在平面之上。但如果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作品,就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各样的商业化,这是一些变成立体的东西,若能在作品中融入我最喜欢的舞台剧元素,这在亚洲来说是前所未见的。”

  “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我和万宽都还有很多不同阶段的小目标需要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忍耐。”在谈到如何实现上面的目标时,黄宏达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