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场空中赛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 21:25 周末画报财富版 | |||||||||
——访英航中国区总经理林文志Tim Ramage 采访:陈薇 Tim眼中的古老伦敦是多变、神奇的;Tim眼中枯燥的商务旅行是值得享受的。
这并不是一个擅于循规蹈矩,坚守传统不放的英国人;他用创新的思维,甚至在一场被迫反击战中成为了主动出击者。 他说,以冲击奥林匹克世界冠军的心态,不断改变并做到最好。 Tim是个有些“调皮”的英国人,这几乎成了认识他的朋友的共识。 与人聊天时,他甚至不经意地会在纸上“涂鸦”,画火箭、画飞机,甚至航空大战,然后在赢的一方身上,写上“BA”(英国航空公司)字母。 当然生意远非如此简单,他满脑子不断更新的点子让对手应接不暇,从推陈出新的价格战到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对手摸不清这位英国绅士的脾气,可天知道,也许一个更新的点子又在他心中酝酿了。 拥抱变化 在中国区上任3年以来,给Tim留下最深印象的依然是去年6月上海至伦敦航线开航那晚,浦江上那绚丽的庆祝焰火,浦江边的一栋写字楼上用灯光照射出5个大字“英航欢迎您”,英航全球的高层来到上海和Tim举杯相庆——为这个他们苦等了近10年的市场。而那之前的一周,Tim甚至还在担心这条航线最终能否成行。 对这样的不确定性,Tim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航空业就是如此,一次“9·11”事件竟可让全球航空业萧条数年,油价的飙升也让航空业的账本赤字突出,人们用起伏不定来形容这个行业,Tim并不赞同,他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行业,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 所幸,Tim天生就是个对变化伸出双臂的人,他热爱每一次变革。这一个性从小便体现出来,儿时的调皮,年轻时的“反叛”,甚至在伦敦城市大学完成学业时,他也并不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乖学生,喜欢耍点小聪明,宁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伦敦的大街小巷,而考试则“临时抱佛脚”。 毕业后,他进入英国一家糖果公司当会计。但没几个月后,他厌倦了枯燥的工作就辞了职。之后的6个月,Tim成了流浪的欧洲青年,买了欧洲火车联票到处跑。那时,他为了节省住宿费,每晚都睡在火车上。“流浪”了6个月后,他花光了身上的钱,还欠了1000英镑,就在一筹莫展时,幸好一个在英航工作的朋友引荐,他通过了毕业生招募计划进入英航。那是1989年,如今的Tim已经成为17年工龄的“元老”。 而他加入时的英航,也正好面临一个大的变革期,“当初英航是国有的,后来快倒闭,1987年股权私有化后,通过一系列创新的举措,竟一举成为世界上最盈利的航空公司之一,这是非常重要的成就。”对此,Tim有幸成为最直接的见证者。 逼出来的创新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公务舱座位变成平躺床或许是奢望。然而,在英航,这正是2000年的创新杰作。 随着英航在去年6月份开通上海至伦敦航线以来,就取得了高端市场(头等舱和公务舱)45%的市场份额,而由维珍跟东航,以及可以转机的其余外航瓜分剩下的份额。英航已经稳居高端市场老大的位置,成绩好得甚至超过了英国总部的预期。在刚刚公布的英航2005财年第三季度(2005年10月至12月)业绩报告中,显示全球运营利润比上年同期甚至增长了29%,其中尤其提到了这条新辟上海航线的功劳。 这不能不让在中国区上任整整3年的Tim激动不已。争抢这块蛋糕,他已经比对手同来自英国的维珍航空晚了6年,而缩短差距,他希望自己快点、再快点!“维珍经过7年上海拓展也只有7班,我们经过半年就有5班。”差距在他看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加速器就是靠创新。对于公务舱的平躺床,对手已经相继模仿,但不要紧,英航再次砸进一亿英镑进行重新改进,“今年夏天就能看到效果,新的平躺床将更加舒适,还有全新的娱乐设施,你会无法想象,”Tim卖起了关子,“对座位舒适度,过去的12年中我们改进了三次,而一般航空公司可能只是一次。” 创新的动力源自于在安全和财政的双重压力下,航空公司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高,而且难以削减,油价不断上涨时,英航飞机支出的燃油费已经增长数倍,利润也由此摊薄。Tim说:“我们不得不创新,因为我们需要生存下去。”英航把商业运营中的每一部分都作为可以创新的地方,从产品、服务一直到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座位问题。 我们注意到Tim“空旷”的办公桌,那是无纸化电子办公的创新体现,而且还推广到英航全程的电子化服务,需要频繁空中飞行的Tim对此深感便捷:从上网订机票,到机场check-in,乘客可以自助办理登机手续、选择座位,到下机后自助选择酒店,不仅为乘客节省时间,而且通过电子机票,英航从每张机票上可减少25英镑的成本。 因此Tim创新并不仅仅是大手笔的投入,针对中国市场,他推出的创新手段——学生网站。不仅节省了大笔广告费用,拉拢了学生客群,而且今天的学生也将成为明天的商务人士。Tim笑道:“商务客群才是我们主攻的目标,而头等舱和公务舱最赚钱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上海一役 上海市场的开拓,压在Tim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这个市场是他从一上任起就努力的目标。 虽然英航在1980年就进入了北京,但直到1999年,中英两国才通过双边谈判将上海的落地权对英国的航空公司开放,限制是一周只能设置四个英国航班,维珍和英航各两趟。考虑到这样的平均主义根本无法盈利,英国权威机构最终把机会判给了维珍,英航就此抱憾退出了上海市场,却一直心存不甘。而去年英航终于得以借英国获得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的目的地之机,重新打入了上海市场。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Tim想起3年前在北京走马上任时,英航北京飞伦敦还只有一周三班,如今,他管辖着一周32个班次,从伦敦往返北京、香港和上海,到今年6月份北京还有望实现日飞,那是个已经耕耘了25年的相对成熟的市场,英航的份额已经超过了同样是一周7班的国航;上海则是全新的战场,而且因为争夺了别人的奶酪,竞争更是短兵相接,只要是这条航线上的旅客,都能闻到浓浓硝烟味。从英航加入后,整个市场的往返票价从5000元以上直落到4000以下,英航更是抛出3660元往返的外航最低价,而维珍也立马将一周6班的航班扩充到日飞,市场上的宣传活动更是此起彼伏。Tim喜欢这种感觉,压力在他看来更像动力。 尽管现在各家航空公司的价格咬得很紧,但Tim说低价并不是他的最终策略,管理成本,增加营业额在他看来比低价促销、无休止增加航班更为重要。只有这时,英国人一贯保守的作风才会在他身上有所体现,而这也正是英航在风险面前始终能保持盈利的原因。而要在上海赢得利润,Tim不二的法则就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要研究客户的需求,如针对上海欧洲游热潮,推出经伦敦飞往欧洲城市的套餐,以避免在单一英国游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还能充分发挥英航以伦敦为基地的航空枢纽能提供丰富的航线网络,便于乘客转机的优势。 Tim经常在琢磨上海,这座城市除了带给他良好的市场表现外,巨大的市场前景也让他兴奋而期待,随着中英两国签署《旅游目的地(ADS)谅解备忘录》,中国前往英国旅游乘客每年也将以20%的比例增加。如此好的前景,Tim说自己“完全没有理由离开目前的岗位”。 显然,爱好运动的Tim是个田径迷,“如果这是一场赛跑,我们就是奥运会田径的冠军约翰逊,不断挑战并做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