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贩卖自己各有苦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05:40 中华工商时报
益明 在2006年发生并购的企业,我们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顺驰、东盛、水井坊、统一润滑油、苏泊尔、德力西、家世界、五星电器、永乐电器……根据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总额高达618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迅速变成1006亿美元,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股权交易金额比2005年的增幅高达63%,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其实,在每一个“贩卖”企业的商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满腹心事和一把辛酸泪。 “后继无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创业的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依靠“前无古人”的生财之道,辛辛苦苦地垒建起自己蔚为壮观的财富城堡。时至今日,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60岁,到了考虑撒手的时候了。 但家庭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却困扰着创业的第一代们。最近一份统计数据,进一步惊扰着中国富翁们脆弱的神经———在东亚地区的家族企业中,至少有80%在第二代手中便宣告终结,只有13%能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 依靠职业经理人?有很多企业家觉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我们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家产哪经得起他们折腾!”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法律也尚不健全,致使许多家族企业无法相信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与其让一个平庸者继任,并眼睁睁着看自己辛苦打拼的企业资产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他人的囊中之物,不如把它卖掉,让另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来延续它的辉煌! 享乐主义作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群体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精神长年累月处于紧绷的状态,一直得不到休养生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很多企业家,在商海纵横驰骋数十年后,在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后,便开始思考如何换一种活法?2004年底,82岁的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执掌时装帝国60余年之后,宣布打算卖掉他的时装帝国,原因是他对时装业幻想破灭,而且年事已高,打算将以后的生命投入到另外一番天地中去,那就是他所热爱的艺术和文化慈善事业;2001年,王滨与同志创办了深圳网兴科技公司,3年后,他把公司卖给了新浪。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王滨与热爱航海的5位同伴一起驾驶无动力帆船“骑士号”从法国起航,历时180天,跨越欧、非、亚洲7个海区,航行1.1万海里…… “卖身求荣” 卖掉企业后,企业能从收购方那里获得许多无形的好处,如:更广泛、更发达的销售渠道;更大、更高级的广告和营销能力;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以及工程和技术的支持。这些无形的好处很少是企业所有者转让企业的主要动机,而一旦被发现,这些好处往往会变得非常重要。 美国的电器连锁商百思买控股了中国民营公司五星电器51%的股权。一个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成长得很好,为什么愿意把自己超过51%的股权卖给外资企业?但熟悉家电零售行业的人知道,五星电器此举实属无奈:2005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国美、苏宁、永乐等几个家电连锁零售商经过了高速扩张和互相之间激烈的火拼,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几个巨头反复上演携众品牌“高台跳水”的把戏,把供应商的进货价压得越来越低,导致家电业工商双方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几个巨头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8个亿,这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几个巨头的门店密集度越来越高,相互之间一墙之隔、门对门地“赌气”开店,导致单店销售额大幅下滑。家电几个巨头再这样一味地拼价格、拼广告、拼门店,肯定会众败俱伤,最终会导致整个家电行业走向崩溃。共识让他们开始寻找走近的机会。先是永乐电器的陈晓踏出了第一步,一手促成了家电零售业五大领袖(国美的黄光裕、苏宁的张近东、永乐的陈晓、大中的张大中、五星的汪建国)的峰会。但很快,五巨头便因利益等问题产生了分歧,张近东和汪建国慢慢退出了峰会。张近东开始加紧运作苏宁电器7.8亿人民币的定向增发融资计划,黄光裕和陈晓越抱越紧, 最终走到了一起。面对巨大生存压力的五星电器,此时选择“委身”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无疑是最明智之举。 也有日子过得很舒服的,却同样走上了“卖身”之途。拥有水井坊这个著名白酒品牌的四川全兴集团,把43%的股权出售给全球最大酒商帝亚欧。这是外资首次进入中国白酒行业。企业有一位高管如此解释贩卖企业的动机:“不卖的话,我们日子过得很舒服,但要参与国际化竞争,仅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冲不上去了。”而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苏泊尔,则卖得更彻底———出让了企业的控股权。与众多人的担忧和责难相比,公司总裁苏显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利用国际的成本来融合中国的资源,让别人支付我们国际化的代价,是否会事半功倍呢?” “卖身赎命” 作为中国地产界的一匹“黑马”,顺驰在几年的快速奔跑后终于“体力不支”,变成一头“困兽”———2006年9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有限公司入资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协议正式签订。根据协议,路劲基建将向顺驰中国注入12.8亿元资金,并于入资完成后持有顺驰中国55%的股权。顺驰中国原股东孙宏斌持有40%的股权,高管层持有5%的股权。而此时,顺驰掌门人孙宏斌“实现200亿销售目标”言犹在耳。 同样陷入绝境的还有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由于在大规模扩张过程中占用高达15.88亿元的上市公司资金,2006年10月24日,回天乏术的郭家学,只得向国际医药巨头德国拜耳集团出售其旗下最核心的资产。当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并在国内享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白加黑”等品牌终归拜耳所有时,郭家学犹如离弃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感觉万箭攒心”。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