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从全球角度思考中国企业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03:43 第一财经日报

  侯利红

  去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度14位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中,有一位中国人作为唯一一名经济人物入选。这让许多美国人都为之惊呼:“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雄心勃勃的计划将越来越令人难以抗拒。”

  他就是傅成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2005年6月,傅成玉掌舵的中海油下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

  虽则这次收购在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以“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干涉下最终未能成功,但他过人的胆识却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也让美国乃至世界越来越认识到

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经历收购挫折之后的中海油并未因此放慢“走出去”的步伐。

  2006年1月10日,中海油击败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油气田45%的工作权益。这成为中石油继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后第二宗大型收购案,也是中国石油海外发展战略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傅成玉的立场始终如一:“国内的企业不能只看到自己是中国的公司,而应站在全球的角度上看问题。哪里有机会,中海油就往哪里去。”

  “美国不让我进去,我可以去俄罗斯呀!”在会见美国商务部部长特别顾问布鲁斯时的一句戏语,似乎已经成了傅成玉行走世界的“个人名片”。

  “入世成为中国企业得以迅速成长的一个外因。”在傅成玉看来,中国加入WTO,不仅推动了中国企业转变观念,也推动着中国企业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

  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傅成玉表示,国有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是把企业做强做大,核心就是要有国际竞争力。对于中海油来说,就是要加快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中国全面小康建设对能源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中海油要给股东提供可持续的高回报,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就是把中海油做强做大,加速“走出去”的步伐。

  他同时强调,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追求的是双赢,而不是掠夺性的,这体现在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傅成玉之所以给下属这一印象,并不仅仅是其在去年那场世纪并购中展现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带领着一个拥有4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并最终实现了主辅间的“和谐”分离。

  目标明确而志存高远,傅成玉的一个下属如此评价他的上司:“他确实是想把中海油做成一个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他希望能真正推动中国的能源事业向前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