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商少帅:悄然打包卖企业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00:18 人民网-市场报
子承父业,历来是浙江民企财富继承的首选,但眼下,随着浙江民企“富一代”和“富二代”交接进入高峰期,一些不愿接棒的“少帅”开始“打包”卖掉父业。“老子”苦心打下的江山,“小子”为何要一卖了之? 少帅不肯“子从父业” 一位宁波籍企业家近日向记者透露,他熟识的一位70多岁宁波老板,几年前将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可最近,儿子却忙着打广告卖企业。这位“富一代”早年从政府部门下海,做建材生意一度非常红火,后因决策失误跌入低谷,在60岁时“二度创业”,再次达到了每年几千万元的销售额。然而,“富一代”打拼下的基业,交到“富二代”儿子手里后经营却不甚理想,业务量逐渐萎缩。儿子认为,与其吃辛苦饭走下坡路,不如将家族企业抛售,卖个好价钱,今后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富二代”打包卖厂在浙江绝非个案,据记者了解,已有不少民企少帅对父辈的企业缺乏兴趣,他们把转让股份作为主要策略,纷纷将买家锁定在收购价较高的外资企业上。不久前,浙江出台了一项有关限制外资并购的政策,于是有些少帅庆幸自己赶在政策出台前成功将企业卖了,而错过这波机会的少帅们则异常忙碌。如浙江某大型皮鞋企业董事长丁某,他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不到两年,最近接洽上了一家德国企业,目前正积极研究对策,如何能够既不与政策“触礁”,又能把企业卖个好价钱。 据了解,民企少帅们之所以将父辈企业一卖了之的原因有多重。有些是因为个性强,不愿“子从父业”,认为坐享其成无成就感;有些认为家族企业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难施拳脚;有些则考虑父辈所从事的实业竞争太激烈太残酷,人既辛苦利润又薄,不如另起炉灶,走捷径,欲凭借网络经济让财富快速飙升。此外,兴趣也是一大关键,南哥伦比亚大学MBA毕业生陈晓禹告诉记者,不仅在国内,在国外的华人当中,也有不少“富二代”打包卖企业的。譬如渥太华大型旅行社——加东旅行社,由于“第一代”的两个儿子人各有志,大儿子立志竞选议员,小儿子甘心在IT公司当高级打工仔,所以无奈将旅行社给卖了。 “富一代”未雨绸缪 少帅们将家族企业一卖了事,也引起目前一些尚未交接的“富一代”们的未雨绸缪。浙江企业家叶银兴40出头,独子已上大学。叶银兴犯愁,儿子已明确告诉他,不想接手其企业。“听说李嘉诚有两个儿子,老大不行老二接班,可我就一个儿子,他不接班谁接班?”在叶银兴等众多“富一代”看来,若不把事业传给子女,自己这辈子就算白干了。好在叶银兴仍年富力强,他认为儿子总有一天会“顺从”老子,“我60多岁的时候,我儿子40岁,我不相信他到那时还想不通。” 温州一开集团董事长屠昌忠已经让他的两个儿子在自己企业中“实习”了。“一个内向些,一个外向些,将来让他们各司其职。”屠昌忠倒不担心两个儿子到时候不愿接班或轻易卖厂,他跟记者探讨:第一代创富者是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的化身,即便偶然挥霍也时有反省,而“富二代”自我优越感突出,这样的孩子,其能力、魄力与见识足以担当继富重任吗?由于惟恐这样的担心变为现实,屠昌忠时不时地主动地给两个儿子受点“挫折教育”。 如果兴趣有了,能力和魄力也具备了,民企少帅们的接班,还必须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否则,被迫卖厂仍不可避免。义乌华丽织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杨辉,是义乌民企较好交接班的典型。郑杨辉说,义乌堪称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全球的商人都将订单送到了义乌企业的家门口,因此子承父业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但义乌这样的平台所造就的义乌民企第二代的优势,并不是浙江各地都具备的,对浙江其他地区的民企少帅们而言,他们在开拓市场上或许没有义乌的少帅们来得省力,这也是他们成功交接班方面的一大障碍。” 防“砸锅卖铁”于未然 防止少帅“砸锅卖铁”,60多岁的浙籍企业家周觉良有点发言权。 周觉良的儿子大学里读化学,毕业后在一合资印染厂工作不到一年,老周便“怂恿”儿子辞职,一起来个“上阵父子兵”。起初,儿子不情不愿地给父亲当驾驶员、搬运工,此后,经父亲苦心培育,儿子逐渐“拷贝”了父亲的经营头脑和魄力,如今完全独当一面,老周正式“隐退”已多年。 说起如何煞费苦心引导儿子接班,老周给出多条建议:一是“富人的孩子也要早当家”,要尽早让儿子从家族企业的最基层做起,熟悉每一道环节,必要时,可采取让儿子在企业中“隐姓埋名”的方式,只发些工资。其二,兴趣并非天生,可由熏陶和引导来培养。当年,老周眼见儿子提不起劲,便亲自带着儿子天南地北接洽客户,儿子亲眼目睹父亲在各地客户中口碑很好,不由感慨:“老爸你人缘太好了,这绝对是宝贵资源,我不继承浪费了就可惜了。”终于促动了儿子接班的决心。其三,作为“第一代”,要尽可能给子女创造好平台,“不能是烂摊子,也不能是日暮西山的产业,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才会对子女有吸引力。” 有关专家认为,事实上,家族企业并不等同于家族管理,在国外许多家族企业中,因为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拥有大股权的“继承人”未必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这就使“继承人”不会仅仅因为不善经营而变卖企业。反观国内,引入“职业经理人”却让一些家族企业有点犹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邬家瑛告诉记者:“一些家族企业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担心职业经理人可能会夺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干一阵子就圈钱走人。但事实上,在国外,职业经理人是一项非常成熟的制度,我国应根据我们的国情对这一制度加以完善和保障,使家族企业依靠职业经理人让企业成为长寿企业。”据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家族企业开始尝试让“接班人”在股权上占大头,但同时让一些经营管理能人在企业董事会中占有席位。“接班人”放手让这些董事会成员开展经营,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尽管那些经营管理人所占的股权比例不大,但“接班人”逐渐相信他们能够代表公司的利益。 (摘自《解放日报》)- 李 晔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