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式并购:被动与无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05:28 第一财经日报
惠正一 当跨国公司大谈本土化的时候,中国公司则正忙于叩开全球化的大门。正如跨国巨子们逐鹿中原或多或少总有水土不服一样,中国公司在远征途中也不乏铩羽而归的“先烈”。 谈到中国公司海外扩张的失败案例,不得不谈的便是当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海尔收购美泰这两起经典案例。 中海油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手设置的政治障碍。雪佛龙狠狠地抓住中海油中国公司这一身份大做文章。而中海油自始至终都相当被动,尽管不断为自己辩解,但似乎越辩越糟。其实雪佛龙并不是没有破绽。有海外媒体曾曝光,几位曾慷慨激昂抨击中海油政府背景的华盛顿立法者,此前都接受了雪佛龙赠与的钱财。此外,优尼科大部分资产不在美国本土,而优尼科的部分股东也曾站在中海油这边,只是忙于自卫的中海油似乎都没有抓住这些潜在的机会做文章。 中海油的失败影响不仅仅在于一家公司,而是将美国政界到商界对中国公司的防范心理推到了一个高点。而同时期的海尔则成为了另一个“陪葬”。若说中海油并购事关能源大计尚情有可原,而美泰这样一家已然失去昔日辉煌的家电企业似乎与美国国计民生关联不大。 海尔也和中海油一起成为当时美国媒体众矢之的确实有些冤枉。若说中海油输于被动的话,海尔则输在“无为”。中海油奋力反击的时候,海尔面对美国媒体则索性一问三不知。然而惹不起,躲也未必躲得起。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布鲁曼菲尔德表示对公众沉默是海尔并购失利的致命伤。海尔拒绝当地媒体采访的行为甚至触怒了美泰的工会,因此无法取得美泰上下的信任。 由于缺乏跨国并购的经验,中海油和海尔共同的失误是忽略了与对方股东的交流。并购的最后投票者是股东。而股东众多,意见容易分散。米塔尔在安赛乐的敌意并购战中,与安赛乐股东的沟通之道值得借鉴。安赛乐一再强调自己的要约能给股东带来最多的好处。而中海油则忙于强调自己没有政治威胁,结果和雪佛龙“一唱一答”,将“政治牌”越唱越响。 中海油似乎没有认识到在西方公司中股东尤其中小股东的力量。与国内不同,海外监管机构以及舆论对中小股东利益格外关注,有时中小股东的声音会格外响亮。中海油并没有及时让优尼科的股东知道自己的出价更优,而是陷入政治的漩涡而不能自拔。 当然,业内指出除了与公众与股东的交流外,中海油的收购方案现金比例相当高,在国际并购潮流上有些落伍。且中海油也没有及时提出令人信服的后续方案。 中国广阔的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远万里来此开疆拓土,同样走出去的诱惑,也撩动着中国企业的心。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即便受到当地政府的夹道欢迎,甚至享受“超国民待遇”,依旧需要为融入本土付出一定的代价。何况中国公司走出去呢?如何改变不利形象,从而避免跨国竞购时中国企业面临的“不公正”待遇,值得反思。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