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跨国并购者 请从这里跨过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22:38 《中国商界》杂志

  文/叶一剑

  如果你想搞跨国并购,请从这里跨过去。

  从TCL收购法国汤姆逊旗下的电视机制造业务,合资组建TTE开始,人们就不时听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并购的每一个个案都是一波三折,即便有成功了的案例,也是在云山雾海之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难关重重,遭遇的阻力是全方位的,有地缘政治因素、有市场竞争因素,更有文化因素,最困难的无疑是文化鸿沟。

  尽管人们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不太适应,有褒有贬,但今年以来,这股热潮越演越烈,正成为一种趋势。迅速发展而积累了相当创业资本的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跨国收购是一条可行之路。那些发达国家已有相当成熟的市场,要从头开始去办新厂不容易,收购现有的渠道或许是一条快捷方式。

  联想成功收购IBM PC业务;上工申贝历经三年完成收购德国杜普克•阿德勒公司;上海汽车购入韩国双龙汽车,成为单一大股东;中国南京汽车集团全面收购英国老牌汽车厂MG Rover;中国五矿集团在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诺兰特上不欢而散;中海油无奈退出对优尼科的竞购;中国海尔在美泰收购战中也理智地退阵;华为收购连续五年亏损的英国电信设备厂商马可尼,对方还牛B得不得了……

  麦肯锡公司咨询师乔纳森•沃特尔(Jonathan Woetzel)说:“中国企业发起并购,大多都处于劣势,其中七成以失败告终,收购最大的难题不在资金,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忧虑是文化整合。”

  海尔和中海油无奈中退出竞购,阻碍商业规则的一个主因,是“非市场偏见”,是民意舆论。民意舆论正是一种文化。海尔和中海油面对公众舆论的较力始终处于下风。被并购的所在国舆论,核心就是“安全”。会不会影响国家安全,会不会引发就业水平急剧变化,会不会涉及产品

知识产权等。如何减少这些舆论的阻力,中国企业事先完全没有一整套的具体针对手段。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著称于世,有的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竟然高调声称自己的价格只是对方的十分之一,如此就加倍造成当地产业的恐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海尔和中海油的管理层,也都没有出席美国的媒体活动,尤其是具有辐射力的电视活动,根本谈不上花心思去拆解公众的舆论焦点了,而他俩的对手,在公众面前的可见度却极高。

  一个民族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丰厚的物质积累和充足的现实财富,更取决于它能在什么样的高度上,给自己的经历打上永恒的印记,而文化正是这种永恒印记的承载者和记录者。

  一个跨国公司需要有一套全球化的标准和规则,在一个地方成功的经验,在另一个地方可能会导致失败。早些年,华立集团收购了飞利浦在美国CDMA研究发展中心时,董事长汪力成为表示对一名核心员工工作的重视,每隔两天就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询问工作进展。不到十天,这位美国员工提交了辞职报告。汪力成大惑不解:“我如此关心你,为什么你还要提出辞职?”那位员工回答说:“你每隔两天就发电邮给我,说明你对我不信任。”

  想起在一次中国商务论坛上,曾听厉以宁说过一个“丙吉巡视”的故事。汉代名相丙吉在长安城外视察,看到城墙边有人打架,其中一人已被打得气息奄奄。丙吉对随从说:“不要管他,绕道而行。”不一会儿,丙吉又看到路边有一头牛蹲在地上大口喘气,他连忙驱前围着牛转了很长时间。有人对他说,你这个宰相真不称职,人死了不管,却看一头牛喘气。丙吉说:“我身为宰相,打架斗殴这种事是地方官员所管,我不能越权过问。宰相应该管理全局性的事,现在天气并不热,便有牛蹲在地上大口喘气,我怀疑是在闹瘟疫,一旦瘟疫流行,那可是天下大事呀。”

  跨国并购者,能从丙吉“管牛不管人”的小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