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企业并购 > 正文
 

中钢急切用并购打通产业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不惜巨额收购亏损企业介入实业有点猛

  本报记者 黄海 发自北京

  1月20日,中钢集团与邢台机械轧辊(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邢台轧辊”)签署了框架协议,拟并购重组邢台轧辊。中钢集团总裁办总经理李可杰本月23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目前还在做相关准备工作,下一步,该公司计划核查邢台轧辊的资产和负债。这一幕只是中钢集团系列并购案的一个小插曲。

  4.1亿元收购亏损企业

  1月12日,在中钢集团2005年工作总结会议上,该公司总裁黄天文说,2006年中钢集团将进一步加大国内外扩张步伐。在国内,将继续寻找一些相关企业进行并购;在海外,则主要加强东南亚特别是印度的投资。

  据李可杰介绍,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中钢集团快速出手,先是以4亿元的价格控股西安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称“西安冶金”),接着又收购了遵义铁合金厂60%的股权、洛阳耐火材料集团(下称“洛阳耐火”)54%的股权并托管另15%的股权,后来,又耗资4.1亿元收购了吉林炭素集团持有吉林炭素(000928.SZ)53.09%股权……

  其中以吉林炭素收购案最为外界关注。去年12月1日,中钢集团与吉林省国资委、吉林炭素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和资产重组协议,中钢集团计划注入吉林炭素集团6亿多元资金,使其摆脱经营困境;吉林炭素集团则以约4.1亿元的价格,将所持吉林炭素53.09%转让给中钢集团。

  当中钢集团扩张的方式遭到业界质疑。上海隆瑞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并购专家王宝华分析说,吉林炭素 2004 年亏损2.31 亿元,预计2005 年继续亏损1.7亿元左右,公司已经面临退市风险。到2005年末,吉林炭素的净资产将减少为6亿元左右,53.09%股权的账面价值只有3.2亿元,也就是说中钢集团出价4.1亿元相当于溢价28%收购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这样的收购令人不解。更何况这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0%,负债总额超过20亿元,随时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并购是为了打通产业链

  据中钢集团提供的资料,该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总额37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利润超过7亿元。“我们和钢铁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中钢集团是为他们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上述并购活动是为了突出主业,提升中钢集团在原料供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地位。”李可杰说。

  李可杰告诉记者,无论是洛阳耐火,还是吉林炭素、邢台轧辊都是行业翘楚。“洛阳耐火是中国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厂家,吉林炭素世界排名第四,邢台轧辊亚洲最大……”他指出,这些企业生产的都是消耗品,且针对性强,只有钢厂才用;但品种比较单一,因而经营的风险较大,将其纳入中钢集团则可以大大降低经营风险。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中信建投的钢铁分析师曲丽的认同,她认为:“一个企业能否快速成长,与行业形势和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关。被收购的这几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管理水平较低,中钢集团从中看到了商机,意欲将其整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曲丽认为,自2003年以来,国内钢铁业形势大好,也让五矿集团、中钢集团这样的上游企业赚了不少钱。“由于同业竞争少,中钢集团的盈利能力较强,富余资金急寻出路,收购钢铁企业所必须用到的原料、材料,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以前我们在配套服务方面比较薄弱,收购这些企业后,可采取捆绑销售的策略,因为我们能从其他方面制约钢厂。譬如,钢厂需要铁矿石,我们就可以搭配卖点石墨电极或者耐火砖之类的产品。”李可杰还表示,并购也能扩充中钢集团的产品线。譬如,中钢集团旗下的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以开发高端产品为主,而洛阳耐火材料集团则主要生产低端产品,两者刚好可以形成互补。

  国内一家钢铁行业咨询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中钢集团在短时间内兼并多家企业,磨合期短不了,这是很大的风险。”并购专家王宝华指出,中钢集团的大举并购与宝钢合并上海冶金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宝钢是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开展并购,而中钢集团一下子进入了这么多完全陌生的领域,并购后的整合不仅是个大难题,而且有着巨大的风险。在中钢集团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带动被并购企业之前,能否解决这些企业纷繁复杂的内部问题将是对中钢集团最大的考验,但是没有这个前提,并购后所谓的“协同效应”只是无本之木。

  李可杰坦承:“不敢说没有风险,但我们是充分考虑了风险才作出决定的。”他还告诉记者,收购后还有一整套的风险防范机制,通常会派出总会计师进驻,并将被收购企业纳入到整个中钢集团的管理体系中来。

  收购的理由

  剩下的一个问题是,中钢集团是否在高价收购?李可杰笑着说,不仅外面有这样的疑问,就连中钢集团内部也有员工表示不解。“值与不值当时很难判断,两年后你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和当初是多少的不同。”他举个了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末,中钢集团和

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公司(Hamersley)合资开采储量为2亿吨的恰那铁矿时,大家也不理解,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中钢集团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据李可杰介绍,自2004年9月中国钢铁工贸集团公司更名为中钢集团后,公司便开始转型。首先将十几个小而全的下属企业整合成专业化的公司,“做矿石的就只能做矿石,不允许做焦炭”;其次,在香港成立中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中钢集团国际化的战略基地,管理海外的业务和资产;通过兼并重组其他企业,加快实业化经营的步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钢集团还属于一个贸易型企业,实体经营经验较少。以前也曾有过一些实体方面投资,如江阴铁合金厂,但并不成功。被兼并的这些企业,行业跨度大,对中钢集团来说相对陌生,能否点石成金还是个未知数。”上述钢铁行业咨询公司的老总评价道。

  2004年年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明确表示:中央企业不能在规模上进入本行业前三位,就要进行重组。上述钢铁行业咨询公司的老总据此认为,中钢集团的迅速“做大”可能是这样一种推动力在起作用。“为何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呢?”他反问道。

  李可杰否定了这种说法,“别的企业或许有这种压力,但中钢集团不是单纯为了做大而去并购。”他认为,企业有没有

竞争力,自己要清楚。“中钢集团在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约排在60~70位,以我们目前的实力,要进第一梯队非常难,这点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