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潜力与能力的博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08:47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三日电 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潜力”与“能力”的博弈 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年均百分之十七的速度增长。一九八六年至今海外拓展交易共二百一十三宗,其中一百零三宗是二OO一年以来完成的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公司并购学者梅君今日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潜力很大,但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林杰敏(Jim Hemerling)昨日在媒体见面会上直言:“目前只有极少数中国企业有能力整合被收购的海外企业。” 资本充裕,潜力巨大 新年伊始,“优尼科一役”功败垂成的中海油九日晚间又告“落子”尼日利亚,收购其海上石油OML一三O区块百分之四十五股权。这家中国头号离岸石油公司由此做下它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 梅君评价说,这次并购可谓“成功”。事实上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在非洲如苏丹等地进行能源收购。他预计这些地区或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向之一,潜力巨大。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二OO六年中国外汇储备可能达到一万亿美元,私人资本更热衷支持大宗收购交易,中国的成功企业已积累了充裕的现金储备。林杰敏说,若以GDP或外贸额来推算一个经济体对外并购的潜力,那么中国的并购活动在达到英美水平之前,至少还可以增长十倍以上。 “十倍潜力”遭遇“能力缺憾” 尽管最近中国企业频频策划大宗并购,但研究称,“中国在世界并购舞台上仍是个很小的角色”。林杰敏解释说,中国在全球快速发展的经济中占三成份额,然而这些快速发展国家的对外并购案中,中国只占一成。 海尔竞购美泰克未果;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未成;TCL并购汤姆逊反累自身……尽管愿望热烈,还有诸多原因,但总体而言,中国事实上的表现却是“不够活跃的收购者”。 是什么阻碍了并购热潮?林杰敏表示,中国大部分海外并购都是由出售方发起,售方占有先发优势。凡整合要求高的并购,中国公司通常遭受价值贬损。 海外并购持续强劲增长的最大障碍来自中国企业自身能力缺憾:收购前缺乏整体战略规划,仓促交易;谈判中易忽视双赢结构;交易后整合期则缺乏经验丰富的领导层和新组织制度。 “战略合作”优于“完全收购” 研究发现,中国公司完全收购对方所有股份的并购案通常带来贬损;而战略投资是所有并购形式中表现最好的一类;最可行且易带来整合效益的是合作伙伴式的并购。波士顿咨询公司专家Michaelis分析,联想对IBM的PC业务收购就属于后者。 梅君认为,今天并购成功的例子多少并不重要。即使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也有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并购的失败之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利在长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梅君表示,“相信未来中国的跨国公司一定是通过不断并购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