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名家专栏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中圣国脉 > 正文
 

梅霖:文化立企与文化立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6:52 新浪财经

    梅霖

    自日本从二战废墟中崛起,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时,号称“科学管理王国”的美国人惊诧了。哈佛大学教授佛格尔以“日本第一”做为“美国人的教训”。美国管理大师杜鲁克前往日本探讨,才发觉日本管理的特色在于重视管理哲学。当然,日本人并没有排斥美国管理,一半是执著地把握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技
术,但从未变成西化;一半是充分吸收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强调人本管理,形成管理哲学,而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可谓是中西结合的最佳典范。新加坡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国际儒联名誉主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如是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看,使我深深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受过儒家思想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成为亚洲四小龙的”。

  江泽民提倡的“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温家宝崇尚的“和而不同”;2005年两会的主题“打造

和谐社会”等等都是儒家思想的充分体现,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都是标志着中国弘扬
传统文化
的时代的到来。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管理的对象更多的是中国人,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流淌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血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创建和提升企业文化。我们把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归纳为宽容、和谐、平衡、执行、制度、融合。宽容源于佛家的重要思想“恕”,和谐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和”,平衡源于易经的核心思想“变”,执行源于墨家的核心思想“行”,制度源于法家的核心思想“法”,融合源于道家的核心思想“道”。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改革的成功就是因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西方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经济相结合,所以中国企业管理的成功必须把西方科学管理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样我们的企业管理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所有一切的结合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结合。

  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之一是她经济的富有,美国的强大、日本的强大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带来的国力的增强,说明了这一点。但我们更明白一个国家的富有更多的是靠企业发展来推动的,美国、日本之所以经济强大是因为他们企业的强大,世界500强中有三分之一是美国人的,有三分之一是日本人的,所以他们经济强大。同样,中国的强大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强大,而更多企业是由企业家创造的,因此企业家应该是这个时代最受尊敬的人。

  我们又知道一个国家的物质富有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精神的富有,而中国优秀文化是中国人精神富有的源泉。江泽民倡导的

三个代表思想中第一个代表就是,共产党应该是最先进文化方向的代表,西方文化中有最先进的,中国历史中也有最先进的文化,但是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优秀文化已经离我们很远很久了。我们中国文化立国,到底靠谁去推谁去立,中国企业家群体是最好的角色,因为企业家不仅是一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是一位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位企业家的思想会影响他所在企业的绝大部分员工,如果一位企业家拥有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那么他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传承给他们的员工,员工在企业是一个企业人,那么到了家里就是一个家庭人,会影响一个家庭;员工走到社会上又变成一个社会人,会影响他所接触的社会群体,因此,文化立国在中国的今天主要靠我们的企业家,企业家是真正能够传承和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人。

  在企业界和管理界多年,常常论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总有人不屑一顾,问其却不知可否,原因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受其熏陶。我们丢弃了祖上的东西,去一味寻求西方科学的管理,西方的管理科学固然要学,而且要融会贯通,但这只是学到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有机会走进松下商学院,看一看松下是如何培养人才的,一定会恍然大悟:学员在早晨立队长跑,以炼意志;吃饭时祈祷谢恩,以炼恩德;……。《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等是学员的必修课程。

  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的精华文化。先做人,后立事。我们无法期望一个饱学科学管理工具和技术而没有胸怀、自私自利、无信无义、浮躁志短的人去带领一个团队、成就一番事业。

  文化立企与文化立国,中国企业家们重任在身,这是中国所处时代的呼唤。

    (供稿:中圣国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