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商思林
苦心打造6年后,万科的工业化生产试验终于告别了实验室和散落于全国各地单项实验的阶段,就在2006年年底,万科将推出集合其工业化生产资源的第一个市场化项目,对于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项目,万科选择了上海的一个在建项目——“新里程”
工业化生产“新里程”
2006年的一头一尾,万科集团发生了两件事情。1月份,万科拆掉了2005年建于深圳建筑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的1#工业化生产试验楼。12月底,最迟到明年1月份,万科将在上海新里程二期用工厂化的方式正式开工建设两栋18层的高层住宅。这两件事情遥相呼应,注解了这个致力于工业化生产先行者的历史性时刻。
有幸参观过万科试验基地的人对1#实验楼印象深刻——这个大约四层楼高,承载着万科工业化生产试验成果的灰色水泥框架从外表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但在万科集团副总经理张纪文的眼中,实验楼验证了万科把工业化生产从实验室搬到市场上技术层面可能性。
“实验楼本来就是一个建筑试验,主要是做PC(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试验、PC与外墙连接试验、预制构件拼装试验,同时还进行了大约80项检测项目。在完成了使命后自然就被拆掉了。”张纪文介绍,工厂化生产所有的技术在运用到实际之前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技术验证、施工过程验证,并考虑是否能在现有条件下完成。
对于工业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预制PC不同的性能的选择,不同的安装、联结方式测试,安装完成之后的各种性能检测等等都需要一个复杂和全面的实验过程,此前万科有计划地把一些单项试验分散在全国的不同项目上,在各项技术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集成到1#实验楼,并最终形成新里程的技术模本。
在1#实验楼项目获取成功后,,万科和合作伙伴们在基本应用层次上初步掌握了工业化生产的这一复杂的系统。
2006年6月左右,万科经过慎重比较,决定选取正在二期运作中的上海新里程的两栋高层住宅推出第一个面向市场的工业化生产项目。新里程位于上海浦东三林地区,属于旧城改造项目,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一个着眼于建设和谐社区的中档住宅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示范意义。
外墙结构采用完全PC的方式——这将是中国住宅建造方式上的革命性尝试——楼体的框架结构绝大部分将在工厂加工,现场完成组装,整个建造过程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在生产线上生产房子的情形类似。与此同时,万科还将在部品(住宅的配套产品如楼梯、栏杆、厨卫等)、整体装修方面全面整合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各单项工厂化试验技术。在住宅质量、耗材、环保、节能等各项住宅指标方面,相信都会获得突破性的提升。
1999年万科正式提出工业化生产概念,并设计了四步走的战略:技术验证、实验住宅、项目应用、产业推广。1#实验楼和新里程的对接将见证万科终于将工厂化生产推向市场,走向项目应用阶段。
张纪文透露,新里程之后,2#号楼将是万科推出更高工业化程度的一个预演和模本。而2#楼按照计划将在明年3月份完成,显然在项目应用方面也将随之加速。
“这种方式看到的变化已经很大了,但实际上人们看不到的变化更大。”张纪文感叹,新里程将是万科近年来在标准化和工业化诸多试验和探索的一次集中体现。
产业化联盟
“上海新里程的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部品、监理等环节,共涉及50多个核心合作伙伴,涉及到的各种标准200多个。”实际上早在1#楼的实验中,包括欧文斯、松下、大成等在内的10大合作伙伴就已经参与进来,多年的合作磨合,万科与合作伙伴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结关系。维系一个如此庞大资源的系统依靠一套多方达成一致的复合标准体系。
1999年,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成立,进行住区理论和住宅品质提升研究。从2002年3月起,《项目设计流程》、《项目设计成果标准》、《万科住宅使用标准》、《万科住宅性能标准》。万科正从流程和成果标准两个方面,建立跨地域设计工作的统一标准:《室外工程、环境工程标准化设计体系》、《规划设计、配套系统、物业管理的标准化设计体系》等汇聚一起,构筑起了万科设计标准化的精密系统。
万科自己的标准体系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断磨合,最终形成了一个产业化联盟的标准系。这个标准参照国家导向,兼顾市场客户的要求。从部品制造、材料选择、安装、施工一直到验收,该标准系汇聚所有的技术环节。
将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第一次推向市场,其对万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记者了解,万科组成了由张纪文为组长,建筑设计总监伏见文明具体负责,总部和上海公司联动的专项小组来全面运作新里程项目。
此外,万科还加大了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力度。2006年7月,万科与日本京都建筑和大成建筑合作开发上海红郡项目,以PC技术闻名的大成建筑还部分参与了万科1#实验楼的PC工作。而万科董事长王石也曾亲赴日本,到大成的工厂化生产车间实地参观。
但与日本住宅企业一统到底的风格不同,万科选择了美国的分工明确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张纪文介绍,比如和欧文斯合作研究材料的隔热、保温以及整体屋面系统,外墙系统;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基础研究,推进施工企业,材料构造商共同形成一个产业联盟。
万科这种通过工业化生产带动独特的住宅产业化联盟模式已经被广东省批准成为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同时万科的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审批正在顺利地进行。
“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最终产品——住宅为纽带,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一批关系紧密的产业联合体,成为推进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告诉《商务周刊》。
国情的挑战
无论哪种模式的探索,在即将走向市场的时候,工业化生产必须面对刚性成本提高带来的风险。
“在现有的中国廉价劳动力市场格局下,工业化生产的成本过高,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单悦仲指出,以澳大利亚为例其住宅产业的高度工业化生产实际上跟当地高昂的人力成本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澳大利亚是被迫工业化生产。同时,快速工业化势必造成农民工的失业,就目前情况看也是不太现实的。
张纪文坦言,在目前大家都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情况下,万科这样做要有一定的理想支撑。但他认为有必要丛未来市场需求出发动态看待问题,“20年前我进入行业的时候,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只有现在的1/10,但这样的房子你现在还会要吗?”张纪文强调,工业化带来的是更高质量和更好性能的房子,撇开不同的水平标准谈生产成本是不现实的。
他指出现在的低成本是以低标准为前提的。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达到工业化的标准,提高的成本肯定要远高于工业化生产。
张纪文举例,以建设部一直强调的节能要达到65%时,一般发展商的反应说,每平方米要增加150块钱成本,对传统生产方式来说是硬性的增加。但对工业化生产方式来说,只要整合到墙体里,可能成本只有30块钱。
也就是说在性能和质量需要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因为规划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工业化生产更符合发展中的市场需求。
与传统生产方式90%的成本发生在建筑工地现场不同,工业化成本是在整个行业中发生的,行业中的产业链整合得越紧密,彼此连接成本越低,综合成本也就越低。而且由于工期缩短,带来资金周转的加快,总体上看工业化生产方式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工业化的核心动力
但即使这样,万科的通过工业化来实现住宅产业化的路径依然在经济逻辑上受到很多人的曲解。
“很多时候,我必须在最基本的问题上先做一个简单的沟通,以确定我们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张纪文说万科的工业化生产概念并没有被完全理解。在张纪文看来,自1999年万科提出产业化之后,期间被误读过3次。第一次,搞产业化之初,业内普遍认为产业化是国家的事情,以企业之力很难实现产业化,除非万科也生产其他部品,否则难有用武之地;
第二次,王石2003年提出“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被人们误以为万科试图通过工厂化手段大规模复制没有个性的工业化产品;
第三次,工业化走出实验住宅,走向市场后,人们认为万科要遍布“工厂”才可能实现规模化,并最终达到经济性。
误解的根源,在张纪文看来原因在于人们对万科走工业化生产的核心动力不甚了解。
“中国的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间都会碰到很多很多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房子的质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有几种方式来避免呢?”张纪文指出通常的做法是选择更好的施工单位或者加强监理,但他认为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他看来,企业选用的建造技术,建造标准,以及建造标准,是一个系统。要解决系统的问题,要找到哪些东西是由人工制造带来的天然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用工厂化的方式来进行根本解决。万科的工业化动力就是从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角度,去发现消费者以及国家、社会对产品的要求,同时以这个需求来牵动相关的行业,来共同来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改造。
从原动力的角度出发,张纪文希望能够阐释市场上存在的三种误解。即,万科不是制造毫无个性,批量生产的“T型车”,而是为了更稳定的质量和性能才工业化;在此过程中,虽然万科不会生产其他部品,但能够促成一个自发的产业化联盟,与此同时也回答了万科工业化生产走出实验室之后,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无需遍布所谓“工厂”,而是更深入地整合产业链条,以美国模式替代日本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