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企业发展有钱了就应做加法 小心壮士不断腕后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9:40 《经理人》

  该做减法时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智能集团的失败

  - 文/刘 平

  有钱了就做加法

  1988年秋,一家名为智能公司(注:本文公司名称及人物名字均系化名)的小校办企业(8个人、几万元资本)在北国冰城成立。1989年在考虑公司发展方向时,公司的创业领袖、经理王伟及少数核心力排众议决定介入研发工作,并与香港企业合资,进入当时在国际上虽然已被广泛使用,而在国内还不被认识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领域。他们决心拿出十年的努力,走一条“开荒、播种、管理、收获”的路。经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结果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就成了该领域的国家队,其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火炬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公司由8人发展到了四百多人,资产也由几万膨胀到了五百多万。公司于1992年底,作为科技示范企业被当地政府批准改造为股份公司,成功融资9850万,其中现金6000多万。

  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后,王伟马上就面临着股东要投资回报的压力和

股票上市的业绩考核。智能公司虽然十项科技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也有广阔的前景,但要转化为批量产品并推向市场、获取利润还需要时间。这时王伟看到其他行业,如
房地产
业,造就了一些没有文化的暴发户,滋生了向其他来钱快的行业扩张的念头;他认为主业的利润空间不够大,利润来的也不够快。

  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智能集团开辟了很多全新战场,什么热门做什么,进入了房地产、通用电器、空调、物资供应、餐饮、音像等行业;主要资金并没有投在主业上。

  公司投资兴建了由两栋六层楼构成的智能科技园,并涉足其他房地产业务。还投资建了一条家用空调生产线,然而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后就处于断续生产的状况。又拖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该项目就彻底失败了,损失巨大,对整个集团的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公司还与欧洲企业合作搞充电式电动工具,结果是不到半年时间也匆匆收场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投资不太大的项目。而在主业上却只投了很少的一点,错过了产业化发展的大好时机。

  不做减法导致“黑洞”

  就空调项目而言,不仅投资时机不好、投资力度也不够大,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空调市场注定要失败。

  当时的情况是,经过激烈的竞争,中小厂商已经是倒闭的倒闭、被兼并的被兼并,只剩下了春兰等几个知名品牌。

  智能集团进入空调领域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此项目离智能的主业太远,市场力量、技术力量无法相互支持(原有的市场力量支援不上新项目,开辟新市场难度就很大;同时缺少足够懂空调销售市场运作的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两个项目相距太远,主业的客户方向是企事业单位;空调的客户方向是家庭消费);二是资金规模不够,即或把此次融资的全部现金6000万都投上,也并不十分充裕,更何况只投了2000多万,因为在当时空调项目的竞争上需要规模经济。

  智能集团上了空调项目之后,就发觉跟预计的情况大相径庭。“怎么办?”成了当时决策者面临的棘手问题。是立即停下来、止损退出?还是追加投资、奋力一博?立即停止此项目,必然会有损失,能做的是力争把损失降到最小。

  要么就是下定决心、追加投资,力争杀出一条血路来。当时的空调市场的确竞争激烈,但也还是涌现出了后起之秀—— 如格力空调等。所以说,虽然难,却并不是完全不可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现钱已经分散投资到不同的项目里,每个项目的资金都不充裕。王伟既舍不得收缩其他项目,加大空调项目的投入(因为不仅收缩这些项目本身会损失不小,更重要的是王伟对加大投入空调项目促使其成功也缺乏足够的信心);但也舍不得立即下马空调项目,因为下马空调项目的损失会对当期损益造成重大影响,这是王伟无法接受的,也是不好向股东交代的,尤其是现金入股的新股东(投资机构)。

  这时的王伟已经失去了创业初期决定上条码项目的果敢与胆识,变得优柔寡断。想上,不能下决心集中人、财、物;想下,不甘心面对投资损失,不敢面对决策的失误。一年多的犹豫和摇摆不定,使得空调项目成了流血不止的黑洞,无情吞噬着公司的肌体。

  急剧膨胀的副产品

  不仅如此,快速扩张造成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短短的四、五年时间智能集团在当地就成立了11家下属公司,在外地又有15家子公司和合资公司。管理跨度之大,难度增加之快可想而知。

  随着机构的扩张,公司人员急剧膨胀,成分也日益复杂,“空降部队”带进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智能集团的企业文化由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许多人进来时就抱着享福的心态,缺少奉献意识和创业精神,享受在先、吃苦在后,这也必然影响到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和老员工的心态。

  公司上下都变得有些浮躁而不脚踏实地,如此一来,管理力度被大大地削弱,管理思想和精神也就难于贯彻到底,员工工作状态涣散、效率低下、竞争力减弱成为了必然。各项目本已投入不足,竞争乏力,再加上文化变质,人心不齐,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衰退,各项目陆续出现败象,兵败如山倒已无可避免。

  撑到1995年,智能集团开始明显地走下坡路,业务范围开始被动地萎缩,创业人员也开始大量流失。只好又萎缩回到原来的主业,但时机已经错过了。目前又回到了一个维持生存的小企业,人员也由高峰时期的近千人锐减到不足百人。

  附文:

  “减法王石”与“加法张瑞敏”

  1998年1月,亚洲金融风暴刚过,国务院总理朱 基视察深圳,问当地陪同人员是否有可能借房地产开发启动经济,万科老总王石居然一连回答了四个“不行”,市领导惶恐不安,朱 基却微笑颔首,当即聘请王石做自己的房地产顾问。

  能不顺着总理的竿子爬,表明王石在房地产宏观形势和微观经营上确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他回答万科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时,习惯于用排除法来回答,说哪几项生意万科不做。这就是他的所谓减法:反对多元化经营,主张专业化经营。因此,业界有“减法王石”之称。

  开始创业的时候,万科是做电器仪器的,以进口日本产品为主;后来什么都做,比如服装、手表、饮料、印刷、首饰、百货,“这样说吧,除了黄、赌、毒和军火不做之外,万科基本上都做了。”王石这样说过。换句话说,在企业经营上,他曾经是个风流情种,见一个爱一个;如今,他成了情圣,情感专一,只爱一个,那就是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中档房地产。

  有趣的是,中国的另一个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走的却是一条相反的路。他领导的海尔公司从电

冰箱起家,当时是“干什么吆喝什么”,专业化。在万科开始做减法的1997年,海尔却开始大做加法,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兼并收购,将自己的家电产品从电冰箱延伸到冷柜、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彩电、VCD、电话机、传真机、洗碗机、电熨斗、吸尘器、燃气灶等27个门类,共7000余个规格品种。

  用张瑞敏自己的话说:“如果你有一套空房子,我希望海尔能给你提供所有的电器产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给你提供人体“电器”:假如你缺乏动力,请用海尔的“采力”保健品;假如你饥肠辘辘,欢迎你来到海尔的“大嫂子面馆”享用美味佳肴;假如你对未来担忧,请买海尔的保险吧……

  这叫什么呢?张瑞敏解释说,这叫“以综合优势对单项优势”。海尔的综合优势是什么?他认为,是行之有效的管理优势,是深入人心的品牌优势,是一天申报18个专利、一天半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优势,是国内9000余个、国外8000余个营销网点的市场优势……

  因此,他也得了个雅号,叫“加法张瑞敏”。

  (选自《加减—— 博弈与设局的中国功夫》,吴家祥著 朝华出版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