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造高效的校园招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 13:36  新浪财经

  ²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类型的选择

  常见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类型包括资源争夺问题、开放式问题、两难问题、多项选择题、操作性问题五种。其经典的题目如表二所示:

  ²无领导小组题目设计步骤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是在工作分析和素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致的步骤有工作分析、测试素质和行为标准的确定、测试目的和对象的确定、题目素材的收集、讨论题编制、讨论题的检验和修正、评分表的编制。

  笔者认为以上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有测试素质和行为标准的确定、评分表的编制。其中测试素质和行为标准的确定是最难的一步,同时也是跟招聘官评分信度和效度相关最大的关键步骤。许多招聘官反映无领导小组的打分不容易进行,可能的原因是:

  1.招聘官不清楚测试素质的定义、内涵

  2.测试素质本身没有一个等级清晰的评价标准

  对于第一个问题,Z公司拟建立招聘官资格认证体系和相应的培训体系,日后会通过职业化招聘官队伍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在于设计测试素质时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Ø设计测试素质的五大原则:

  1)针对岗位:要严格按照工作分析或者素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确定测试素质。

  2)合理选择:有些素质可能并不适合无领导小组讨论,需要用其他的测试方法。比如表一所示的“学习能力”这一素质。按照笔者所在项目组对这一素质的定义和分级,学习能力较高的层次可以分别概括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和“提炼升华”。这几个层级的行为标准却很难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被观察到,但是在结构化的面试中,可以通过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判断出应聘者这一素质的得分。

  3)分级明确:测试素质要有清晰的定义,并且应与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对应。比如“沟通能力”的定义是“针对一定的受众对象,倾听、了解他人的感受,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的能力。”对于每一个素质,针对不同的层级还有更详细的行为描述。比如第四级“注重技巧”这个层级的行为描述为“了解根本议题和问题的所在,了解某人感受、行为、担心的原因以及正确看待某人特定的优缺点;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如使用比喻、排比等)清晰地表达较为深奥而复杂的观点;在表达时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作为辅助,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招聘官在评判的时候,只要熟知不同行为所代表的等级以及素质时,就可以对应聘者进行打分。

  4)指标独立:素质之间要保持独立性,在解释上和层级定义上不要有交叉的内容。这一点其实很难在现实中做到,很多素质的分层级可能不是很容易辨别清楚。那么就要加深招聘官对于素质分层思想的理解。另外,对于行为的把握要做到更加准确,从而进行准确的归类。

  5)适量的素质: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要考察的素质过多,势必会分散招聘官的注意力。同时,由于招聘官不可能评判标准完全的一致,过多的指标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差异性过大。另外,关注的素质过多,可能会增加素质相互关联程度,这样也增加了招聘官对素质的定义和理解难度,可能会造成主观评价成分过多的情况。国外有专家曾就测试维度的数量对考官(招聘官)评价质量的影响进行试验,分别用3个、6个、9个维度(素质)进行评价。结果是使用3个维度时,考官对行为的分类和评价的准确性最高,使用6个维度时,考官的一致性(即信度)很高。但使用9个维度时,考官的一致性就下降了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5~6个维度进行测试。

  Ø招聘官评分表的设计

  根据以上五个原则设计出来的素质评价标准,最终要反映到招聘官评分表上。一般的评分表包括一下几个要素:应聘者编号、招聘官姓名、测试维度、招聘官观察记录、分值区间、定量评价、评语评价。

  为了能更方便招聘官进行打分,我们不仅将素质的定义注上,同时也将素质分级的简要行为标准也附上。这也有利于招聘官评价标准的统一。下表是Z公司某岗位校园招聘评分表示意。

  经过第一轮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后,大概会淘汰70%~80%的应聘者,然后再针对所要关注的素质,对剩下的候选者进行结构化的行为事件面试。对入职的新员工,人力资源中心会将这两个测试的总结果做为最初的素质测评档案进行保存。在员工入职半年后,人力资源中心会再次组织测试,对比前后两次测试的结果以及员工入职后的绩效表现,便可以评估员工的素质发展情况和招聘的有效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