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传承有脉 新豫商不应失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 09:05 中国经营报

  2004年7月4日,我应邀去上海参加上海河南商会的成立仪式。在我的观念里,河南有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外打工,应该是打工的多、当老板的少。但是我意外地发现上海竟然有很多河南人办的企业,而且有不少规模超过10亿元。

  在上海的河南人有两个特点:首先大多是在具备一定资本积累后才出来发展的;其次在行业分布上,河南人垄断了海产批发、糖果等市场。不少跨国公司总裁级的人物都是河南人,比如金光纸业、正大集团的中国地区负责人都是河南人;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当地的金融、证券领域,河南人有不小的影响力。有句玩笑话,在交通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话不吃香,普通话或者河南话才吃得开。

  “新豫商”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他们是“传承有脉”。河南有做生意的传统,古代有“商圣”范蠡,近代有康百万等。 “新豫商”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我们只是起了一个发现、提炼、催化的作用。这其中有个悖论。一方面全国活跃着大量出色的河南籍商人,河南本地产品也有好几个第一,比如速冻食品占到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以宇通为代表的客车产品“纵横”全国,郑州的女裤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集体失语。

  “新豫商”的整体失语,也与河南没有对外宣传有关。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河南企业来打造河南的经济名片,扭转河南形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豫商”概念的提出是出于狭隘的地区发展考虑。在提出“新豫商”概念的同时,我也主张发展“河南人经济”。河南的问题,光靠河南本身是解决不了的。今年我们提出了4+2计划,把广东河南商会、上海河南商会和豫南四个地区结成对子,这个计划已经有100多个企业参加。豫南的这四个地市需要投资,而沿海地区由于劳动力、

能源等限制,需要转移一些产业。这些回乡投资的河南企业,带回来的不仅是资金,关键是理念和市场。他们的市场触角还在外面,而把生产基地带回了河南。

  推动河南转型,关键是我们要有强势的企业和品牌。这就需要进一步促进豫商的发展。这其中,我认为首先政府要明确定位。政府应该引导和规划发展方向,创造适宜企业发展的环境,而不是具体地去管企业,管得越多就越有问题。河南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是有心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次,一定要认清楚什么是高科技,高科技能做什么?我认为高科技应该含在各行各业里面,双汇杀猪杀羊有没有高科技?包汤圆饺子能做到四五十亿的量有没有高科技?我们一定要避开一味发展高科技的误区,河南应该利用自己在农产品、劳动力、能源上的优势来做点事情。

  在“新豫商”的大旗之下,真正要使豫商作为一个整体形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团结。河南企业给人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各自为政。团结是根本,合作是基础,发展是目标。“新豫商”需要新文化,而这新文化就是团结、合作、发展。

  陈义初,生于上海,至今在河南生活了38年。曾任郑州市市长,现任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九届、十届全国

人大代表。2004年首倡“新豫商”、“河南人经济”概念。

中国经营报记者:邬静娜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