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创新突破中国式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10:51 《中外管理》

  美 Ron Machan

  目前,多数中国公司仍旧把创新当作高阶主管思考的问题,从而阻碍了创新。

  创新是一个持久的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创新型的研发中心的趋势在加强,另一方面中国的宏观政策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也都开始强调自主创新。那么针对中国市场,企业该如何才能获得好的点子?如何使用那些点子?如何做出重大决定?如何才能在合适的时间向市场成功地推出产品呢?

  克服文化惯性

  但是在中国的市场、文化环境中提倡创新会遇到一些难题,会受到家庭、教育、商业等领域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社会通常不会鼓励人们挑战权威,因为通常价值都是由父母、学校老师、商业领导等权威来树立的。而欧美家长一般认为:创新在教育孩子、发展自己的事业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尊重传统,传统即是权威。政府官员、学校老师、学生、企业员工都习惯于服从来自上级的命令,对学生、企业员工来说,他们会想到发表意见、有创新的点子,可能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下意识的皱眉头。

  就目前而言,多数本土公司还是仍旧把创新当作高阶主管思考的问题。在创新上,国外常见的是多种伙伴合作,即由大学、创新性技术公司、客户等一起合作,引导研究、协作创新,各方或提供投资,或提供服务,一起工作,共同从创新中受益。尽管本土公司也有不少由自己的灵感碰撞,及由其他市场、其他行业、其他技术的灵感激发所带来的创新,但中国企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内部文化,却对提倡创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能让中国企业和其他机构纳入到创新合作体系中仍然十分困难。

  在中国,传统沿袭很难改变,但要想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针对中国市场,要依当时的商业环境、改革驱动力以及变革的必要性来看变革的可行性与可能度。这就需要跨国公司、本土公司共同引导人们去克服文化“惯性”,尤其在管理层要形成提倡创新的氛围,为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

  为用户制造需求

  在对创新内容的理解上,也要有所更新。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仅是研发中心的工作,也是所有雇员的工作,其内容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需求创新,即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为消费者制造需求。

  星巴克的成功就是用创新制造需求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其创始人霍华德曾说过:做咖啡的生意,把咖啡卖给人;与做人的生意,将咖啡卖给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后者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各种需求,这就颠覆了人们对咖啡生意的理解。三年前,一种小包装的色拉在美国出现了。很多年以来,它们一直被散装卖给人们,每磅价值20美分,非常便宜。但现在人们却愿意付1.49美元来买一个非常小的独立包装。这样的零售模式也是一个十分令人叹服的创新。而这种创新也正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的价值、便利需求的基础之上:今天每个人都得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很奢侈地享受每天有晚餐的时光的,小袋包装的色拉正是这部分人所迫切需要的。实际上,在很多不同领域都可以尝试这样的创新之路。

  (作者系毕博管理咨询(中国)首席执行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