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史蒂芬·罗奇:中国经济需要再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20:52 中国新时代

  本刊记者/冯嘉雪

  中国的经济没有必要每年都保持11%的增长速度,只要每年保持8%到9%的增速,中国的经济也会表现的非常好。中国未来需要保证的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

  史蒂芬·罗奇来了。

  这位摩根斯坦利的董事总经理兼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在2006年末如约来华,他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剖析:过分依赖于贸易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令人担忧。但是,罗奇依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已经看到了中国经济在转变,转向“再平衡”,尽管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这种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

  访华期间,罗奇接受了《中国新时代》记者的专访。

  寻找“再平衡”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对于2006年的中国经济总体运行状况,您作何评价?

  罗奇:中国在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中期转折点上。

  中国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以出口作为主导增长的资源。我们预期,这两个板块将占到2006年中国GDP的约80%,而私人消费看来会进一步下跌至占GDP的约35%。如此失衡的增长态势反映了在供应动力方面,即强大出口生产平台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从私人消费只占小部分和不断收缩,就足可证明的需求短缺情况的严重不对称。

  《中国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这种增长模式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

  罗奇:我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已经有40年之久了。但是此前,我从未见过哪个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动力方面像中国这样出现如此大的不平衡。

  要知道,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如果中国继续大量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可能引发产能过剩,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如果中国进一步促进出口的增长,那就可能引发来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风险。因此,中国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新时代》:有人提出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因此高投资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您如何评论?

  罗奇:有人认为给投资热降温是错误的,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正在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更多投资的。尽管从这个角度讲,他们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现在的问题是,目前的投资是比中国需要的投资要多得多(超出了中国的实际需求)。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到中国GDP的45%,并预期在本年上升至接近50%。显然,这么高的比率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目前,我很高兴的是,中国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正在采取措施,对过热的投资进行降温。

  《中国新时代》:如您前面所讲的,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您如何预测2007年中国的出口前景?

  罗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它将和200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即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将有可能会减弱。因为美国的消费正在减弱,美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经济增速减缓的趋势,首先是在房地产行业,逐渐地蔓延到了个人消费领域。在过去的两个月中,美国的零售行业产出就有所下降。此外,其他一些重要领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慢。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很大的依赖于出口,而现在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增长却在减速。因此在2007年,中国的出口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新时代》:根据中国今年的经济表现,您认为政府层面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您认为中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罗奇:我们看到的好消息是,中国政府现在也意识到了这样一种“不平衡”,正在努力寻求一种“再平衡”政策。一方面,采取措施,使过热的投资能够降温;另一方面,也在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在2006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其中一个部分就是要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在宏观层面,中国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并开始采取措施。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在执行层面有效地将这些措施落实,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上述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6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投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这只是一个月的数据,今后更多的数据还要拭目以待。

  新动力:消费

  《中国新时代》:有业内人士提出,2007年中国将会结束上一轮的经济繁荣期。对此,您有何见解?

  罗奇:我并不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会结束它的繁荣期。相反,我认为从2007年开始,中国的经济还会实现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更加“平衡”的发展。也许我们会看到工业产出值的增速会减缓、GDP的增速会减缓。GDP也许会以8%-9%的速度增长,工业产出值会以12%-14%的速度增长。

  我觉得你们没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减缓有太大的担心,除非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例如美国的经济突然严重衰退,但是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可能的。美国有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经济增速减慢。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中国未来是不会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的。中国的经济没有必要每年都保持11%的增长速度,只要每年保持8%到9%的增速,中国的经济也会表现的非常好。中国未来需要保证的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呢?

  罗奇:由于中国的投资和出口在未来几年中仍有可能处于压力之中,因此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取决于中国的消费者——即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加以利用这个经济增长来源。中国一直是拥有众多消费者的国家,但多数消费者仍然物资短缺、生活贫困。不过中国的城市地区已经出现了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关键是要在扩大中国家庭支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这一思想。

  在中国政府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注意到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需要从出口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转移至通过个人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我认为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更广范围的全球经济而言。

  《中国新时代》:目前中国拥有庞大的居民储蓄,但是似乎无论政府如何发力,都很难大幅度地拉动消费者的需求。您认为原因何在?

  罗奇: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接近50%,家庭储蓄率约为目前收入的30%。据此,中国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大国家中具有最高的储蓄倾向。但是盖洛普的调查却表明,消费者对自己的储蓄额极不满意。在从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新的保障制度尚未健全,以前的体制为大部分工人提供工资、住处、医疗、教育,甚至食品补贴。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就业和收入的不安全感已成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心病。人们担心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下岗,加之没有安全网,这就大大刺激了经济学家所说的“预防性“储蓄。我认为,在中国建立安全网和发掘新的创造就业渠道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之前,对储蓄的不满意度仍会非常高。仅这一点,就会使中国难以实现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的转变。

  《中国新时代》:那么中国将如何激活消费这一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呢?

  罗奇:目前,中国的领导层已经抓住了这个问题——目前正在清除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众多障碍。新颁布的“十一五”计划就着重强调要扩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使之成为社会新安全网的支柱。同时,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特殊的收入援助,以加强中国消费链中最薄弱的一环。这项新计划对中国相对欠发达的服务行业提供了支持,并且认识到以劳动密集型为本质的服务业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潜在新渠道。中国只有减少预防性储蓄才能培养真正的消费者文化。一旦如此,消费就会有所增加。中国的消费量目前不到GDP的40%,大大低于多数经济大国65%的标准水平。换言之,世界20%的人口仅占到全球总消费量的3%。中国消费者具有的潜力,对21世纪的全球经济来说,有可能是最大的机遇之一。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何时才会形成呢?

  罗奇:这一切的主要风险是时间——中国消费者的成熟过程是很缓慢的。其原因在于,这一过程可能会因一代人的惯性思维而成为一个漫长的爬坡过程。如今的中国成年人遭受到改变一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冲击,过去曾提供了“铁饭碗”式最终保障的国家,已不再是维持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可靠保证。曾经历过这种痛苦转变的工人,很可能不会有减少预防性储蓄的信心。经历过大萧条的这一代美国人也有非常类似的心态,他们再也没有买过

股票。这可能需要(没有改革记忆的)新一代中国消费者来打头阵。对于即将进行的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前景和带给中国消费动力的机会,我是非常乐观的。但我也注意到,这一过程可能会比我猜想的或中国所希望的时间要长得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