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中国式管理的真实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16:23 《培训》杂志

  西方人相信“眼见为实”,认为自己亲眼见的必然真实。我们却应该加上“眼不见为实”,配合着思虑才能得其全。

  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支柱,科学的精神在求真。影响所及,西方的管理也重视真实性。譬如,预决算制度的执行若是出现预算等于决算的情况,西方人会认为是由于预算时十分用心估算、执行时也格外小心,所以控制得很精准。只要真实,大家也不会怀疑是不是做假帐。

  中华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两大基石,都以善为主。中国式管理,既然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当然在求真之外,还要重视善的成分,太真实了反而令人不敢相信。决算和预算完全一致,大多数人都会怀疑是不是做假帐,拿不实的收据来核销,否则,怎么可能那么精准,一年前做的预算,和一年后的决算相等,凡人哪里做得到?

  若是决算大于预算,数额不大,还说得过去。因为,物价会上涨,大家都能够接受。但是大得太多,有人就会怀疑,是不是做预算的时候已经存心不良,采取头小尾大的策略,先提出小额预算,这比较容易通过,然后不断追加,成为巨额决算。这种类似蒙骗的伎俩,大家必然异口同声加以指责,然而,敢这样做的人,大多有良好靠山,或者强有力的支撑,大家敢怒却不敢言。

  如果决算小于预算,大家首先的反应是,怎么会这样?居然有钱不会用?这还不打紧,明年这个项目的相关预算,不遭受删减才怪。正常的情况,多半会添购一些零件或辅助用品,把预算消化掉,只要不涉及贪图私人利益,应该属于光明正大的行为。甚至和厂商谈妥,先把余额含在发票当中,明年再来冲抵。厂商当然乐于全力配合,可谓轻而易举。也有把尚未交货的发票开过来,以利办理决算,待最近的未来,货送到时,经验收无误后,再行付款,彼此合作无间。

  现在居然出现决算小于预算,老实地把余钱奉还,大家必定仔细查核,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岁月里,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又什么花样没有看见过?我们如此高度警觉性,对任何事情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怀疑,这是屡经教训,吃尽苦头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我们擅长鉴古知今,由历史的记载中寻取所需要的方策。

  如果用A代表预算,用B代表决算。A和B这两个变数之间除了A=B、AB这三种情况之外,难道还有其他的花样?我们对这三种关系,都有所怀疑。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够获得大家的信任,在审核过程中顺利过关呢?

  说起来很可能令人失望,因为主要关键,仍然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基石。换句话说,问题还是在人的身上。主持人的人品是大家能不能相信的决定因素。“品”这个字,一共三个口,表示众人都认定的意思。一个人说了不算,两个人说的可能是凑巧,或者逼于形势,众人口径一致,异口同声说没有问题,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可见,中国式管理中人的因素十分重要。人的诚信是千古不移的根本,虽然这很难估量、不容易具体明确,大家却非常重视。反过来说,如果连人都不重视,岂不是人把人自己看轻了?贬低自己的地位,对人类社会而言,有什么好处?人的地位崇高,做人才有价值,人的因素重要,做人才需要努力。中国式的管理,使人不能不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使人不得不注重自己的诚信。

  我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意思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社会大众的心中,都有一把看不见的尺,衡量得很精准。

  西方人认为数字会说话,鼓励大家依据数字来管理。不错,对西方人来说,数字是很精准的,一就是一,二便是二,根本用不着争议。然而,中国人的艺术修养,使得数字增加了许多弹性。我们喜欢说“好几个”,却不明确说明到底是几个。因为说得明确,就成为死的数字,完全没有弹性,最后还不是逼死自己,到时候才后悔没有自留余地,岂非活该!

  请问西方人士:“你们那边来多少人?”对方回答:“三个。”来的果真是三个,这是西方人的真实性。若是问中国人:“你们那边来多少人?”对方回答:“三个。”到时候很可能来两个或者五个,理由十分充足,不是“有一位临时生病,所以不能来”便是“有两个是将来要承办业务的,怕连接不上,所以特别请他们一起来”,坚强得令人不能不欣然接受。

  在西方社会,人数确定下来,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跟着定下来。座位、餐点、茶杯,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来的人增加一个,便供应不上,只好从缺。中国社会,谁敢算得那么精准?不挨骂才怪。“为什么不多准备几份?这么死脑筋,办什么事?”脑筋一灵活,数字当然随着具有弹性,不那么精准了。

  任何承办过大型会议的人,都知道会议场所的决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届时有多少人参与?应该找多大的场所?谁也料不准,不敢决定。大场面,万一参与的人不够多,显得空空荡荡、稀稀落落,大家一定痛骂:“为什么找这么大的地方?想在这里开舞会?”小场地,人多了太拥挤,大家必然抱怨:“像挤沙丁鱼,快喘不过气了!”我们骂人,只要不当着领导的面,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即使说明实际困难“原先答应前来参与的人很多,临时由于有急事,以致不能到场”或者“最近刚好发生很多类似的事情,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临时增加了很多人”。大家的反应多半是“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换人算了”!

  许多人看到西方管理十分重视“制衡”,一关卡紧一关,似乎很放心,便认为中国式管理在这方面显得很松懈,容易导致腐败。实际上,中国人骂得难听,背地里诅咒也是一种制衡作用,十手所指,十目所视,难道不能吓阻?

  西方人相信“眼见为实”,认为自己亲眼见的必然真实。我们却应该加上“眼不见为实”,配合着思虑才能得其全。眼睛看得见的部分,固然很真,眼睛看不见的部分,往往更为实际,丝毫都不能够忽略。

  会议通知发出去,接到的人如果不重视,便会放置一旁,意思是到时候再决定要不要参加。若是重要会议,接获通知的人士,就会打电话告知相关的人。一方面显示自己的重要性,一方面则打听对方有没有被邀请,以求进一步了解此次会议的性质。没有获得邀约的人,也会趁机深入了解,掌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然后通过关系要求主办单位补发通知。一些会议要求参加的人愈来愈多,固然显得十分重要,主办单位很有面子。但原先预定的场所,若是不够容纳,现有经费是不是负荷得了?却是不得不承担的难题。这些因素,在会议时不见得为大家所见,但是实际的情况,谁也不能否认,难道不是眼不见为实吗?

  管理者必须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部分合起来看,才能掌握全局,弄清楚真实的状况。数字只是现实看得见的部分,却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我们刻意将数字弹性化,也就是模糊化。这样做并不是我们缺乏精确的意识,或者不重视数字管理,完全是出于实际环境的需要,非如此不可。

  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对于一切数字都要弹性化或模糊化,只要诚信的条件充足,大家都充分信任,数字可以精确化,到时候再改变,大家也不致怀疑。

  预算和决算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确定。不可能样样都是A=B,不应该所有项目都呈现A>B,更不适宜每件事情都A

  在众多的项目当中,有A=B,有A>B,也有一些A

  A和B的数字若是相距太大,便会引起注意。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是故意的?承办人最好将心比心,站在审核人的立场,事先做好沙盘演习,举列可以采信的理由,使审查人交代得过去,或者加注某些意见,表示全盘了解。

  最重要的是不能心存欺骗,骗得过一时,骗不了多久。一旦丧失信用,大家就会特别提高警觉,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难度,明明是真的,大家也会怀疑,就算一再说明,大家也认为“此地无银三百两”,完全是心虚的表现。信用是自己一点一滴逐渐建立的,稍有毁坏,便很难恢复。我们原本就多疑,加上情报灵通,遇到可疑的情况,警觉性特别高。想骗西方人比较容易,要骗中国人,实在很困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