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医健康管理探索戴尔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02:55 第一财经日报

  “基于中医的诊疗保养方式,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大众个性化’模式的员工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具有可观的拓展空间。”

  本报记者 范松璐 发自上海

  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诊疗方式和现代健康管理的运作模式之间究竟相隔多远的距离?

  “偏寒体质,请食用蚕豆、肉桂、羊肉、韭菜黄、芥菜、葱姜”、“偏虚体质,请食用鸡蛋、牛肉、鱼、桑葚、枸杞子、豆浆”或“偏热体质,请食用胡萝卜、莴苣、青菜、花椰菜、海带、甜橙”……

  这些基本食疗建议是结合受测者的个人体质特点提出的。访问者免费注册后,在网上逐次以选择题的形式回答12个基础问题,比如“舌苔的颜色(早晨起床后)”、“指甲上月牙的数量”、“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等,提交答案后,系统会告诉你目前基本的体质类型,并推荐适合从哪些天然食品中摄取营养以改善健康水平。

  这种“自我诊断”的方式刚刚出现在一个名叫“泽生源”的网站,意在运用传统中医的理念来帮助人们进行健康管理。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方法的创新在于,在自我诊断的平台上,对中医诊断过程中所有可以量化和标准化的部分进行了自动处理,不必再占用资深医生们宝贵的诊疗时间,原理上类似于流程的‘外包’。因人而异的数据再和后台的数据库、专家库结合在一起,可以在自测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精确诊疗和健康培训,从而对中医资源进行更充分的利用。”吴建伟教授是同济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他觉得,这种新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类似于“戴尔模式”的“大规模定制”——客户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个性化定制和设计,之后由厂商在生产线上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最终出来的产品可以保留个性化特质。

  “大众个性化健康管理”

  “目前网站按照中医传统把人们的体质归类为相对平衡、寒、热、虚、复合(复杂类或亚健康)五种大的类型,而且进一步划分成48种体质族群,大多数人都可以对号入座。这种区别相对比较广谱,主要着眼于推广体质的理念。”张挹芳教授是泽生源的首席专家,在中医药行业中打磨了三十年,而且家族的医术已经沿袭了三代,“泽生”就取自她祖父的名字。她介绍,网站版本日后还会升级,根据受测者的具体状况,更精确地描述应该吃哪些食物,并且适当施以治疗。

  这种创新方式的面世为时尚浅,不过已经酝酿了数年之久。它的关键是简单问题背后扎实的数据库,以及凝聚数十位著名中医专家临床智慧的专家库。

  张挹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中医的特色之一在于强调对个体体质的把握,所谓“辨质论治”、“因人制宜”。另外,针对个体体质,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进行调整,能达到长期的效果,也可以避开盲目服用保健滋补品的误区,而这正是中医诊疗独特的优势所在。

  以往这种理念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一个难题:大众化和个性化的冲突。纯粹依靠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疗手段,一位医生一天下来也看不了多少个病人,而且目前,中医资源不足和利用不充分的状况同时存在——前期诊疗工作占据了资深医师许多精力。

  新的运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广谱经验和个性化体质结合,借助网络技术把前期的一些诊疗工作分离出去,高效整合后的中医资源聚焦在更有针对性的深度诊疗和咨询上。这样能在相当程度上调和大众化和个性化这组矛盾。

  从学生到职场人士,人们承受着愈来愈多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健康状况堪忧,而亚健康和工作中的疲劳容易被忽视。“中医注重防治,所谓‘治未病’,从治病、康复回归到调理和颐养。”张挹芳表示,传统中医的这一理念也暗合现代人“健康管理”的取向。

  针对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咨询和培训,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许多公司已经注意到因疾病因素而引起的缺勤损失,对员工的健康管理日益重视。据统计,目前主流欧美公司每年平均在每个员工身上投入4000美元的培训费用,以保持生产率,加深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近年来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正在加强健康管理培训的力度,其中包括中医在内的各种替代疗法培训越来越得到认可。

  “基于中医的诊疗保养方式,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大众个性化’模式的员工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具有可观的拓展空间。”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营销学教授马克·尤文认为,这种中医诊疗和健康管理培训的模式具有向国际公司推广的前景。

  时尚、快乐——我的健康我做主

  有意义的创新意味着在技术和创意的辅助下,建立某种新型文化和思考模式,而这些可以给一个传统行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从而展示迥异的新面目。

  相对于传统西医治重于防的问题,国际范围内出现了新的中医热。中医的理念是相当深远奥妙的,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哲学思辨和文化意蕴,而且讲求对人生的悟性。不过这也使得中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总不免有些沉闷凝重,往往和“古旧”、“苦痛”挂起钩来,而不太会和“时尚”、“快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基于中医理念的各种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可以让人们参与到自我诊断和管理健康的过程中来,会觉得很有趣。”张挹芳觉得,其实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完全可以添加一些新鲜的元素,使诊疗过程变得更简单、富有变化、有吸引力,能更多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目前通过网站,人们只是在自测后发现自己的体质类型和适合吃哪些食品;以后系统进一步完善,还会添加若干指数,增加互动的成分,使访问者得到更多趣味性。比如,同样对于偏热的体质,受测者可以看到冬夏两季的不同场景画面跳出,夏天的食疗建议中各类食物会更加冰爽一些,而冬季则在平衡的食物中稍稍增加一点凉性,这种方式会带来更加感性直观的认知。另外也会结合受测者的生理周期给出更详细的调养建议,等等。

  “或许某一天,人们见面时会相互问候:你最近的体质怎么样啦?这为什么就不可能成为流行语呢?”张挹芳笑着说。

  产品形态也大有文章可做。与中医有关的保健产品除了开发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开发诸如富有时尚感的小饰物,比如对颈椎康复有益的项链、可以按摩耳部穴位的耳环……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年轻顾客。在这一点上,不少日本、韩国的产品开发和设计非常值得借鉴。

  “另外不要忽视了下游一个庞大的有机食品市场,这也是健康管理价值链的延伸。”吴建伟表示,目前,有机食物的市场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而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在有机食物和普通食物的价格差距上可见一斑——欧美国家平均价差为30%左右,而国内则达到三四倍,这反映出在国内有机食品普及率偏低,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他的设想是,在充分把握自身体质的前提下,基于有机食品的食疗方式将会受到人们青睐,此外还能开发一些衍生产业,例如在有机农场的观光之旅、有机食品DIY等,给都市人群亲近自然的机会,既有益身心,又妙趣横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