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评论或批评“中国式管理”的文章,开始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一些评论或批评的文章,更多的是集中于社会意义的角度、而不是管理意义的角度来批评。
这当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陷入到广义的社会争论中,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社会,始终没有停止的一个争论主题,就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之争,从鲁讯的中国“吃人”的历史,直到今天新儒家们的出现,可谓反反复复、走走退退,可见中国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
评论或批评“中国式管理”,应该进入到企业管理范畴、而不是从社会意义来谈论,至多,社会意义的评论只能当作社会背景来使用,否则,批评中国式管理会同倡导中国式管理一样,不但同样显得不着边际,而且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并不会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那么,从企业管理范畴来看,中国式管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它象一只遇到危险时撅着屁股而把头深埋沙砾中的鸵鸟,仅仅埋头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几乎从不谈论企业外部管理问题。这是相当狭隘和糟糕的管理,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的目的和成果,全部存在于企业外部、而不是企业内部,换言之,一个不谈论创造顾客、市场竞争等等外部因素的企业,无论它的内部管理是多么的井井有条,都无法避免被社会和顾客所淘汰的结局,这也是我们今天已知的一个管理命题:“来自企业外部的目的,决定了企业内部如何管理”,而不是相反。
第二,它在谈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时,也仅仅是局限于谈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处理、而几乎从不谈论质量或效率等等组织层面的管理问题。事实上,即使是谈论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管理者控制另一群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游戏,因为所有的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成果,必须为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提供支撑,而看似温暖的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并不会成为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的有力支撑,就如同王熙凤治理大观园一样,社会外部变革的一阵小风,就可以将漂亮的大观园吹得七零八落。
因此,中国式管理非但不能实现企业的目的(因为它根本就不谈论制度、效率、产品、竞争等等至关重要的管理词语),相反的是,今天中国企业管理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了内部效率低下、管理原则丢失和小群体利益滋生等等问题,恰好是来源于中国式管理所推崇的情/理/法平衡的管理。
第一,“合理性”的管理原则,无论这其中的“理”被怎样解释,它最终所体现的只是个人管理原则、而不是组织管理原则。一方面,当个人原则替代了组织原则时,就会迫使下属仔细揣摩领导真实意图,培养的出的是被管理者“察言观色”的所谓能力,另一方面,当大大小小的各级管理者,都有着各自的个人管理原则时,就会造成下属本着“县官不如现管”的功利思想,揣摩和执行部门直接管理者的意图,导致小部门利益、小圈子意识的出现,由此,破坏了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修己安人”的管理能力,听起来似乎非常有效,但它所强调的只是管理者个人良好品德风范的示范作用、而不是依靠制度建设而获得的连续性的组织能力。一方面,它非常的靠不住,因为人无完人,当管理者个人的“修己”能力不足、而无法实现“安人”的结果时,就常常需要掩饰和伪装,而一旦掩饰和伪装暴露,就会造成相反的严重后果,同时,即使是管理者个人达到了近乎圣人的完美境界,那也仅仅是百年不出一个的个案。另一方面,修己安人是一种情感关系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组织契约关系管理,事实上,企业内部的情感关系越是深厚,往往就越是制约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譬如企业内部需要通过流程调整、绩效惩罚、裁员减员等等方式来实现目标,而情感关系恰好成为了一种阻碍。
实际上,即使是没有“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中国的一些企业主或企业家,本来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无师自通”的使用着这些传统的东西,他们对于传统的王熙凤式的控制之道、以及曾国藩式的人际关系融通的熟知程度,其实一点都不比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们知道得更少,只是缺乏上升到系统化的理论层面的能力罢了。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历程,应该是摆脱这些传统的负面影响的过程。但是,“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不但不批评这些传统的负面东西,而且还把它系统化和理论化了,将我们已经熟知并且深恶痛绝的潜规则,作为一种正面理论提了出来。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胡雪岩作为封建时代的晚清富豪,他的悲惨结局已经成为了今天足以警示后人的商业悲剧(只要看看今天中国已经走进监狱的富豪们,就会发现他们和胡雪岩是多么的相似),尤其是为了商业暴利,甚至不惜将自己心爱的小妾送人,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悲剧了,而是个人精神世界发生了严重的人格扭曲,但是,“中国式管理”竟然匪夷所思的将这样一个商业悲剧,当作了正面案例来使用。
事实上,将一种仅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而且是仅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协调部分----却冠之以“中国式管理”的如此宏大称号,已经不仅仅是眼光狭隘了,而且有侮辱中国人的胸怀和智慧之嫌。
事实上,“企业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见过,二百年前的西方人也没有见过。当西方人感到困惑而不知所措时,他们并没有回到古代去问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应该怎么办、而是创造性的研究这种新的组织形态,但是,中国人恰好相反,试图回到过去从孔子身上找到答案,事实上,中国人的“恋古”情结十分突出,所以每当遇到新的企业管理问题时,常常回到过去挖掘古人的解决方法,即使是伟大的诗人屈原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满时,也只会怀念更古老的尧舜时代、而不是面对实现创新性的解决问题。
采用2000年前的中国圣人思想,来解决200年前才出现的企业组织管理,是否可行?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们有一种解释,即:无论社会时代怎样变迁和演变,人类生活终极意义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就某种哲学意义而言,也许还说得通,但就企业管理来说,则显得不着边际,我们不能将一种道德劝诫、一种精神鼓励或是一种未来的理想国描述,误以为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因为企业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提供逻辑关系和实现路径,否则,就会成为理想的乌托邦。
那么,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启蒙,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和起步哪?我个人的观点是:“从管理人走向管理组织”,这也是我在《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一书中的核心观点。我的真实意思是:只有当我们将现代企业看作是一个“组织”时,我们才会谈论并且提出有关“企业组织”的各种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组织效率、组织制度、组织产品、组织竞争、组织的基业长青等等问题;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甚至连“企业组织如何基业长青”这样的问题都提不出来,更不要说解决这个问题了。
稿件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